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插队农村时开始自习油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中国人,不过将米煮熟盛满,拿起筷子往嘴里划,日常就几口萝卜青菜,朴素大气。” “阔别神州十一载,1992年我回国探亲来。翌日早起,头一件事就在上海街头找碗阳春面——不是特意模仿亚老师,我早忘了那段话,此刻写下题目起个头,这才想起的——美国不比苏联,中国菜中国面...
评分几年前在南京先锋书店买过山东画报社的版本,朋友借去,无从讨要,索性再买一本。这也是一贯的做法。爱看书,但不会嗜书如命;交朋友,但不会两肋插刀。这应该也是我一贯的生活态度,来世上走一遭,生没带来什么,死也不必再带去什么,这样比较环保吧。所以书借就借了,不还就...
评分中国文人之盛、之舒坦、之不羁、之慨然存于天地、之出乎其外又入乎其内者,魏晋六朝与民国也。 陈丹青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在书店用一个下午读完的。里面布列松的照片大多很喜欢,得以窥见民国市井生活。 陈丹青性情中人,文字间多有留白,多处引用巴特,正受巴特零度写作之深影...
评分越是寻找阅读的可能,越看到无限与遗憾,所以里面应当包含着太多必然。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读起来虽不及《退步集》带劲,也有些见识性的故事值得回味。 读这样的书,还算是轻松的,有些书是不能这样读的,得有间歇。像最近看的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以及加缪的散文这...
评分《多余的素材》陈丹青 这本书是我过去几年里面利用在机场等飞机,在餐馆等人这样的零碎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期间我的心智发生了种种在我个人看来是趋向成熟的变化。因着此,对这本书,对作者陈丹青,也起了渐渐的变化。过去我是特别的钟爱陈的小品文,清秀,隽永,带着传统文人...
没有退步集好看,但句句是实话
评分这次读到在美国,被华裔的女店主往外赶,陈丹青被赶急了,于是开始国骂,这一骂才明白,骨子里的红卫兵血气并没有消失,而是深入骨髓。
评分里面有一篇《炎黄子孙》把我看得眼泪就掉下来了。WG的可怕记忆,让多少人走不出梦魇。陈丹青的文字让我知道了WG背后更多的不可知和辛酸。
评分真是多余的一本书啊
评分如果陈丹青上豆瓣的话,实在应该推荐他去参加无标点复杂句小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