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著名油画家、作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之一。
2000年回国,任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卸去教职。其间,因辞职事件及公开批评教育现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舆论一时焦点,更被媒体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知识分子之一。除了教育,他对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的诸多现象亦有独到见解和批评。
著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等。
这是几天前写的一篇文章,很不满意,本准备删掉了事的。但又想到《坟》的前言:这些文字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
评分这是几天前写的一篇文章,很不满意,本准备删掉了事的。但又想到《坟》的前言:这些文字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
评分这是几天前写的一篇文章,很不满意,本准备删掉了事的。但又想到《坟》的前言:这些文字在我自己,还有一点小意义,就是这总算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痕迹。所以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的,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粕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
评分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说:“那年肖伯纳在上海见鲁迅,即称赞他好样子,据说老先生应声答道:早年的样子还要好。这不是鲁迅会讲话,而是他看得起肖伯纳,也看得起他自己。 ”当年看到这儿的时候感觉怪怪的,因为之前看到过的说法正好相反,大概是说:再老一些还要好。我想应该是...
评分素描鲁迅 顾文豪 刊于2011年3月23日《时代报》 在鲁迅去世前的一个多月,日夜躺着,无力读书写文的他有感于死亡的日益迫促,写了篇《死》。到底是鲁迅,即便医生宣告了他的“就要灭亡”,这篇关于死亡的文字,依然写得气势不凡,置诸现代文学议论死亡的文字中,仍是头一名。不...
如何才能在两万多名鲁迅研究者中杀出一条血路、写出一点关于鲁迅的不寻常的东西?对陈丹青来说,他选择了一种看似轻盈而且旁逸斜出的方式。当学者们挥舞着笔杆做成的铲子,深挖鲁迅遗产中那些忧愤深广与忧国忧民的沃土时,陈丹青则态度轻松地谈起了鲁迅与美术的关系、鲁迅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鲁迅的朋友圈甚至鲁迅的书单。这些看似清浅的话题透露出陈丹青对于沉重的“鲁迅学”研究深深厌恶,这种学问一步步将鲁迅的面孔涂抹得人鬼莫辨,将读者与大先生之间的关系越推越远。想来,陈丹青侃侃而谈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拒绝:他拒绝扭曲鲁迅,更拒绝扭曲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减轻一个文化巨子过载的光环,那至少可以不再为他另添负担。
评分喜欢陈丹青把鲁迅还原成一个“跌宕自喜”的自然人
评分同为鲁迅的读者,陈丹青实在无法引起我的共鸣,隔靴搔痒得很。
评分同为鲁迅的读者,陈丹青实在无法引起我的共鸣,隔靴搔痒得很。
评分书中文章大部分曾分着读过,这次算一气呵成,读得仔细认真。陈从小处入手领出了先生的大处,许多段落相当过瘾,像是喝足了酒,没有丝毫不够,很豪迈,很“跌宕自喜”,比如谈先生的“好玩”就很好玩。可见,陈丹青看着是个端正人,一旦愤怒,不懂得好玩的对手,也可遭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