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与中国文化》由余英时著,是文史哲学生的必读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经典书。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作者的基本观点是把“士”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完全不能超越者。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一再地超越自己的限制,则正是凭借着此一“未定项”。本书在修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四篇论文。
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前两天Laputa君说这本书分析得很精彩,但是总是让人觉得有点怪,大概是因为在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古代的东西。 桃子毛君说现在P大中文系的古代文学研究并不像西方汉学那样注重理论,而就是在研究文学史。 我则想起了列文森君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里写道,当经书仍然是...
评分探讨一个业已不存在的实体,而暗暗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评价和希望,这大约是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能够唤起诸多读者共鸣的原因。今就《士与中国文化》一书敬陈鄙意若干。 一 余先生兼通中西之学,《士与中国文化》一书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说,要“在西方文化的对照之...
评分一 写这篇读书报告前,先谈谈为什么选这本书作为对象。 原因有两点,其一是对知识分子这一特殊文化政治群体的兴趣。对知识分子研究的风潮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的佼佼者如李泽厚先生,许纪霖先生都自成一家,尤其是他们对中国近代六代知识分子,可以说深度的剖析了...
评分 评分十九世纪,黑格尔在讲述中国落后原因时曾说:“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黑格尔在说这一番话时中国...
好书,极富创见,学习
评分此书重要自不待言,为英时先生研究之一阶段总结,以时间为序,探讨“士”成为中国历史独立之阶层,其思想之坚持与变迁,且与吾国历史文化发生影响;最精彩处还是自精神层面对士阶层的形成和演变做了细致梳理,尤其对彼在几个关键历史阶段的群体自觉和内心自觉的分析;各文详略不一,兼可与《朱熹的历史世界》、《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诸书对照阅读
评分余大师思路真是开阔。。就有点奇怪俳优、循吏什么的为啥昙花一现;明清写的是商人,由此亦可见彼时商业之盛而为社会研究之主体了。写汉魏晋的转变最喜欢。宋一章好像在《朱熹的世界》里也出现了,一稿多用啊。。。。末两章有点鸡肋
评分好书,极富创见,学习
评分士是中国古代的知识阶层。在2000多年历史中,虽然士人的外在形态不断变化,但他们身上有一股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他们处在道统与政统之间,一方面对“道”保持不懈的追求,一方面关心并投身现实政治、社会秩序的建构。士人将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努力在政治权力面前保持自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士”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条动脉。虽然到了现代,传统的“士”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士”的灵魂仍然以种种方式,或深或浅地缠绕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 ps:士以天下为己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