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结了12篇论文,全是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探讨和论断,每一篇都集中在一个特殊的面相上面。思想、政治、商业、宗教、民间文化、文学、医学、科学、艺术、科举、侠等尽在其中,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且每一篇论文都是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文化史的某一面相提出一种长程的贯通解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同时看到中国文化的常中之变和变中之常。
余英时1930年生,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19759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予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我粗粗看了一遍,只是历史的堆砌,故纸堆里翻出的事情,没有什么新观点,作为普及型书还行,但不必叫《中国文化史通释》这样大的名字。中国文人的通病,用一本书解释另一本书,思路狭窄,不能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一些思想。不好意思,个人浅见而已。
评分我粗粗看了一遍,只是历史的堆砌,故纸堆里翻出的事情,没有什么新观点,作为普及型书还行,但不必叫《中国文化史通释》这样大的名字。中国文人的通病,用一本书解释另一本书,思路狭窄,不能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一些思想。不好意思,个人浅见而已。
评分余英时《综论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和《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这两篇文章,实际上可以算作提纲性质的作品。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使用的是不同的线索。同一个主题,我归纳为“对传统中国士、道关系的考察”。士,就是广义的知识阶级。道,就是为知识阶级所承载和追求的一种...
评分余英时《综论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和《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这两篇文章,实际上可以算作提纲性质的作品。讨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使用的是不同的线索。同一个主题,我归纳为“对传统中国士、道关系的考察”。士,就是广义的知识阶级。道,就是为知识阶级所承载和追求的一种...
评分我粗粗看了一遍,只是历史的堆砌,故纸堆里翻出的事情,没有什么新观点,作为普及型书还行,但不必叫《中国文化史通释》这样大的名字。中国文人的通病,用一本书解释另一本书,思路狭窄,不能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一些思想。不好意思,个人浅见而已。
高屋建瓴之作,隐隐然的大师气象~
评分| K203-53 /Y75C
评分《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那篇写的最差.
评分给余英时这位通儒十星都不为过!
评分在上海古籍书店翻了小会,把没看过的几篇消灭了,看完后理解为什么找董桥作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