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
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书中对王莽的改制有专门的分析,与汉武帝,汉宣帝的改革相比,王莽的改制从表面来看更接近儒生最高的目标,从实际已看,反而理想色彩全无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弄虚造假,收买不成换个噱头继续收买,结果就是直接崩盘。 这种完全乌托邦式的文化统和,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并无本质差...
评分第一,儒家和法家从斗争到合流,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儒家化。汉武帝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汉朝当时面临着法律和文化不兼容的问题,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按照《公羊传》中提出的“以德化民”思想,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第二,西汉中后期,儒法两家又陷入了斗争,...
评分 评分涉及到思想史的部分不好读,既有思想主张又有师承渊源,材料分散,少而杂,好在听陈老师在课上讲的
评分大概是刚注册豆瓣的时候(14年11月),夏老师安利的,当时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会打五星吧,后来越想越不对劲,虽说经脉分明,但很牵强,王葆玹老师更胜一筹,好在没花钱。
评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仁”的精神和“礼”的精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个一环接一环逐步深入的过程,其中每一环都有一个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在东周至东汉这一时期,核心问题是如何“拨乱反正”。先秦诸子的学术争鸣是理论准备阶段,法、道、儒等家的政治学说是其主要成果。秦朝、西汉、新莽、东汉是政治实践阶段。经过实践的检验,法家和道家的学说先后被扬弃,儒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在儒家内部的两种政治主张中,《公羊》家提出的“以德化民”说又是最后胜利者。经过东汉古文学家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最终形成一套以“太平”为理想、以“礼法”为手段的教化理论。这套理论在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为其后政治和政治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评分将经学思想纳入到政治史考察中,无疑是极为正确的做法。当然,作者的主要落脚点还是在政治史上,具有显而易见的田氏之风。精彩之处纷呈,但也有先入为主的地方,总体上则历史进化论气息过于浓重,反倒遮蔽了很多有趣而重要的问题。
评分讲前汉部分尤其精彩,但历史是不是这样,就难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