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
汉承秦制,但为了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汉帝国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整合关中与关东。 汉初的无为而治以及郡国制是后战国时代的一种妥协,到了武帝时期的尊儒更化最终使得关东文化成为主流,帝国文化上的统一大大进展。 这一时期《春...
评分一 汉朝历史、特别是政治大势的开展、演进,是否有迹可循?对此,陈苏镇先生《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首尾相通、成一家之言的诠释。本书是在作者旧著《汉代政治与《春秋》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1],采政治文化的取径,以秦汉之际至东汉末年为时限,...
评分汉承秦制,但为了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汉帝国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整合关中与关东。 汉初的无为而治以及郡国制是后战国时代的一种妥协,到了武帝时期的尊儒更化最终使得关东文化成为主流,帝国文化上的统一大大进展。 这一时期《春...
评分书中对王莽的改制有专门的分析,与汉武帝,汉宣帝的改革相比,王莽的改制从表面来看更接近儒生最高的目标,从实际已看,反而理想色彩全无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弄虚造假,收买不成换个噱头继续收买,结果就是直接崩盘。 这种完全乌托邦式的文化统和,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并无本质差...
讲前汉部分尤其精彩,但历史是不是这样,就难说了。
评分东汉的儒学士大夫否定天下已经太平,因而反对制礼作乐(与王莽篡汉改制所粉饰的假太平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东汉一朝在理论上始终处于太平之前的教化阶段,从而为“深入教化于民”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文化环境。联想一下国朝在即将到来之际需要完成的宏大计划,是否会有那么一丝羞赧与不安呢?
评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仁”的精神和“礼”的精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仁”是“礼”的内容,“礼”是“仁”的形式。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个一环接一环逐步深入的过程,其中每一环都有一个为当时人们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而在东周至东汉这一时期,核心问题是如何“拨乱反正”。先秦诸子的学术争鸣是理论准备阶段,法、道、儒等家的政治学说是其主要成果。秦朝、西汉、新莽、东汉是政治实践阶段。经过实践的检验,法家和道家的学说先后被扬弃,儒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在儒家内部的两种政治主张中,《公羊》家提出的“以德化民”说又是最后胜利者。经过东汉古文学家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最终形成一套以“太平”为理想、以“礼法”为手段的教化理论。这套理论在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为其后政治和政治文化的继续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评分东汉的儒学士大夫否定天下已经太平,因而反对制礼作乐(与王莽篡汉改制所粉饰的假太平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东汉一朝在理论上始终处于太平之前的教化阶段,从而为“深入教化于民”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文化环境。联想一下国朝在即将到来之际需要完成的宏大计划,是否会有那么一丝羞赧与不安呢?
评分东汉的儒学士大夫否定天下已经太平,因而反对制礼作乐(与王莽篡汉改制所粉饰的假太平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东汉一朝在理论上始终处于太平之前的教化阶段,从而为“深入教化于民”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文化环境。联想一下国朝在即将到来之际需要完成的宏大计划,是否会有那么一丝羞赧与不安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