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教授陈苏镇先生潜心研究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力作。本书深入细致地描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陈苏镇,男,汉族,1955年10月15日生,江苏省人,2001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代表作为《〈春秋〉与“汉道”》。
一 汉朝历史、特别是政治大势的开展、演进,是否有迹可循?对此,陈苏镇先生《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首尾相通、成一家之言的诠释。本书是在作者旧著《汉代政治与《春秋》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1],采政治文化的取径,以秦汉之际至东汉末年为时限,...
评分书中对王莽的改制有专门的分析,与汉武帝,汉宣帝的改革相比,王莽的改制从表面来看更接近儒生最高的目标,从实际已看,反而理想色彩全无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弄虚造假,收买不成换个噱头继续收买,结果就是直接崩盘。 这种完全乌托邦式的文化统和,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并无本质差...
评分 评分第一,儒家和法家从斗争到合流,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儒家化。汉武帝时期是法律儒家化的开端。汉朝当时面临着法律和文化不兼容的问题,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按照《公羊传》中提出的“以德化民”思想,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第二,西汉中后期,儒法两家又陷入了斗争,...
评分汉承秦制,但为了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命运,汉帝国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整合关中与关东。 汉初的无为而治以及郡国制是后战国时代的一种妥协,到了武帝时期的尊儒更化最终使得关东文化成为主流,帝国文化上的统一大大进展。 这一时期《春...
详于汉道,略于《春秋》。
评分既是政治文化研究,也是很扎实的政治思想史。略为不足之处似在某些推论不够严密(如将秦亡归结为关东关西文化差异,那汉初岂不也是),及缺少一些反向设问的问题意识。不过仍极有启发,从《春秋》的意识形态化,实际上还可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这种特殊的政治思想与神学的关系、为何中国政治传统惯于从历史中寻找意识形态根据和合法性、帝国构造的转变与治理逻辑等等。
评分一部融会贯通前辈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学人关于两汉种种政治文化命题,并予以通贯的著作。作者以两汉意识形态的屡次变动为轴线,发凡起例,为读者还原了两汉政治文化之流变,实乃研读汉史,不可多得的晚近经典之作。
评分涉及到思想史的部分不好读,既有思想主张又有师承渊源,材料分散,少而杂,好在听陈老师在课上讲的
评分居然没有标这本书!必须标上!回头看看,历史系治学之法大抵如此,阐释的度可谓恰到好处。东汉部分除了谶纬,都是博士论文以后加的,风格与博士论文还是不相同的,也是本书的一大弱点。西汉加上谶纬部分堪称不易之论,所谓“创见很少”实在是有些刁难陈师。以此模式转向魏晋或是陈师下一步的打算,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