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一片广大而肥沃的园地。作者主要以19、20世纪的文化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它们当作是中国传统研究的一种延伸。本书主要收入了作者自1956年到2003年的代表性论文18篇。最后一篇《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为2003年新作,对当下及今后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提出了重要看法。
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没有民主仍然是和内向超越的文化有关。前面已说过,国家一向是被看成人伦关系的一个环节。476中国人要建立民主制度,首先必须把政治从人伦秩序中划分出来。。。分开之后,我们反而可以更看得清中国人伦秩序中所蕴含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新加坡近年来提倡...
评分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没有民主仍然是和内向超越的文化有关。前面已说过,国家一向是被看成人伦关系的一个环节。476中国人要建立民主制度,首先必须把政治从人伦秩序中划分出来。。。分开之后,我们反而可以更看得清中国人伦秩序中所蕴含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新加坡近年来提倡...
评分在研究近代思想史的过程中,一些持自由主义立场的学者意识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启蒙与“文革”的隐秘关联,但又不愿接受这个可能有损于“自由主义”立场的可能事实,于是,他们充分利用胡适与陈独秀后来分道扬镳的事实,企图将胡适从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中拯救出来。在这...
评分在研究近代思想史的过程中,一些持自由主义立场的学者意识到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主义启蒙与“文革”的隐秘关联,但又不愿接受这个可能有损于“自由主义”立场的可能事实,于是,他们充分利用胡适与陈独秀后来分道扬镳的事实,企图将胡适从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中拯救出来。在这...
评分余英时这本论文集收录了自五十年代以来的关于史学和历史学方法的论文,其中既有读书时代的习作,如《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也有读博士期间的课业《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都可以看到余英时早年的思想轨迹。在此之后,余英时撰写了一批关于史学和史学方法的论文,大体上重申了钱穆与傅斯年的之间的争议,即考证史学与阐释史学之间的异同。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出余英时受到美国汉学的影响,强调知识论的一面,因此他撰写了不少关于傅斯年洪业、顾颉刚等人的论文,从而重申现代史学的客观精神。在此之后,余英时还撰写了一些比较文化的研究习作,通过对于文化观念的梳理,余英时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异同,这点上跟钱穆的中西比较可以相互参考。不过,余英时并没有对于传统的温情敬意,反而指出西化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而钱穆看不见了。
评分提前抢购的
评分: C52/8946-3
评分余先生的文化觀深得我心。
评分按需跳过了其中一章,红学部分作为算是业余一点小补充看得津津有味,史学上余先生的研究态度实则令人感叹,甚至许多关于中国思想与现代性的讨论与梳理可以用至做学问之大同上。看完全书可谓是长叹一声,即使是过了好几十年仍然对扫除我蒙蔽之处大有裨益。在其态度与方法论的结合上真的是心向往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