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余英时先生的大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颇具启发性: “……但是我的目的既不是追求杂而无统的‘博雅’,也不是由‘专’而‘通’,最后汇总成一部无所不包的‘通史’。‘博雅’过去是所谓‘文人’的理想,虽时有妙趣,却不能构成有系统而可信赖的知识。……...
评分朱熹生平所在南宋1130-1200年,历高宗、孝宗、光宗三代。余英时谓之“后王安石时代”。 朱陆等儒生对孝宗同行“恢复”大业之切切期盼,堪比百余年前王安石之于神宗,然试图重建人间秩序之因未长出“得君行道”之果。千载之机只在年少锐意的神宗,却未掌于生在“靖康之耻”,长...
评分三年前,闻知余英时先生正在撰写有关朱熹的历史世界的著作,而且已经完成十余万字,颇有惊喜之感。然而数年之间,未见出版,中心期盼甚切。今年夏天,此书终于出版,题名为《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全书上下两册,共计长达一千余页,可谓鸿篇巨制。余先...
评分余英时先生的大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颇具启发性: “……但是我的目的既不是追求杂而无统的‘博雅’,也不是由‘专’而‘通’,最后汇总成一部无所不包的‘通史’。‘博雅’过去是所谓‘文人’的理想,虽时有妙趣,却不能构成有系统而可信赖的知识。……...
评分即便是朱小姐吃人参果,也有很受震动的时候。
评分准备考试,断断续续读了三个月才毕事。精彩之处俯拾即是,但有些论证终不免于钩心斗角,使人依违难定。
评分致广大而尽精微。为了反驳以往哲学史家强调的宋明理学以心性义理为主(这与近代中国哲学为与西哲相抗的发展背景有关),故南宋时已开始转为内向。此书着重刻画了理学家在现实世界的政治行动,强调了宋儒“内圣”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外王”(一举反驳了南宋内向说和精英地方化论),揭示出“王安石——朱熹”的政治文化脉络(这一点沟口雄三早有讨论)。上篇的讨论,如“士”的政治意识、“国是”、“党争”等基本都是为下篇的政治史做制度和思想上的铺垫,可看作是朱熹的思想和行动背景。下篇则更多是孝宗朝的政治史,以孝宗、理学型士大夫和官僚型士大夫三者互动关系为核心作分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以皇帝为权源、以国是为至高政治主张下的两派士大夫的党争。余公此书乃示范之作,且多瞩目于顶层政治,故研究犹有余地。行文多独断之语。
评分绪论读得头大了几圈,不过一进入上篇就好读了起来。整个梳理了一下有宋一朝士大夫政治文化的趋势,对熙宁以后“党争”的发展分析尤为深刻,读来大有启发。不过作者的深意在于:儒家甚至理学的理论环境下,内圣外王一旦应用到全面整治革新的层次,便必然会落在“得君行道”的格局之内。全面失败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评分老版本读过,新版本又读过一遍。余老此书,功力深厚,令人高山仰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