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余英时 历史 思想史 朱熹 宋史 文化史 文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发表于2025-05-27
朱熹的历史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姐姐我想去上海找姐妹儿喝酒!这书看得太爽了,自己的好几个判断都被映证了。
评分余英时就是个话题终结者,朱陆异同在他这里就是大白于天下的,他俩外王的意图可一致了,不就是个人的内圣法门上有偏差吗。他确实将朱子还原于历史中,而这部充斥着党派斗争的历史也难怪会出现附录的争端。
评分姐姐我想去上海找姐妹儿喝酒!这书看得太爽了,自己的好几个判断都被映证了。
评分余英时这部《朱熹的历史世界》,至少从形式上,想要突破思想史观念史,注重概念,而不重视政治的偏向,因此这部书中对于自北宋至南宋一系列则士大夫从政的历史一一列举出来。但是,这部书顶着名头是朱熹研究,那么这本书就不可能仅仅是宋代士大夫研究,而且还是理学士大夫的从政史,但是仔细阅读后,就发现余英时将理学士大夫拉入到政治世界,其实真正从政的理学士大夫仍不过是二程到朱熹、叶适、陆象山等几个人而已,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并没有太过亮眼的表现,反而是他们的政敌,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南宋的官僚集团,表现要更为有特色一些,结果本书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证王安石的致用和南宋官僚对于理学士大夫的迫害。思想史写成政治史,这也是余氏的思想史风格了,政治斗争,皇权禅让,都成了思想概念诠释的中心。本书的最后四分之一都是朱熹死后的历史。
评分此书所谓的“历史世界”含义甚广,就朱熹个人而言,此一历史世界并非只是外在于朱熹个人的时代背景,而且是他所参与其中的生活世界;这一“历史世界”又不是指朱熹的全部个人生活史,而主要是指朱子生活所在的政治世界,即他的政治交往、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同时,又指与朱熹相关联的国家政治生活与政治文化,在时间上则特别关注于十二世纪最后20年。这个领域的研究显然是以前朱熹的研究者所忽视的。还应当指出,此一历史世界并不是与思想无关的行动集合,所以历史世界的研究并非与思想全然无关,在这个意义上,毋宁说作者在提供朱熹历史世界的广阔背景的同时,亦欲通过对历史世界的叙述,突显出朱熹的政治关切、政治主张、政治理想,突显朱熹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而呈现当时士大夫群体的政治文化。这样一种研究自然不可避免地涉入于政治史的领域。
《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副标题为“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研究中以朱熹为中心展开的整个世界上溯起源到北宋,同时贯穿整个南宋时期。以余英时本人的话说即此书注意的焦距集中在儒学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关联与交互作用。即将儒学放置在当时的历史脉络中以观其...
评分历史读得入了味儿,那历史便宛如真的活了。当然不是恐怖片里的起骸骨于泉下、冥界奇兵,而是历史事件与人物得以进入你的想象域。人不会联想到一种他从没见过的东西,再次感慨,宋朝怎么才进入我的生活。于是今世周遭与前尘往事建立联系,尽管有时只是一种不恰当的比附。 ...
评分真不知这书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评价。大概是一部部地拿理学家文集和经注认真研读下来的比较少吧。如果真正深入阅读理学家的著作其实会发现他们虽然对君权有限制,但任然个个都忠于君主、维护纲常名教。而余氏写这部书的用心,则是千方百计地论证理学是“虚君政治”,好像理学对接...
评分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终于读完,暗自松了口气。这是一部让人既惊且佩的学术著作。余英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思想的窗口,他对资料如措诸指掌般的谙熟,对传统资料的巧妙发挥,让我们不时感到眼前一亮。余英时虽在题目上表示了对描述朱熹历史世界的兴趣,但实际上他却...
评分原载《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六辑 学术界一般所谓“宋学”,乃宋代儒学之简称。钱穆先生曾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晦庵而遂。而书院讲学,则其风至明末之东林而始竭。”(...
朱熹的历史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