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当代画家。195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美国纽约,作为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接受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职位,现任绘画系第四研究室责任教授。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标题?没有想好,我正在听方大同的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听着,就动情动心,所以标题就它了。 这本书是在一直很喜欢的单向街买的,是冲着有陈丹青签名买的(这点上我是有点没出息),全价无所谓,尊重书的价值(有些书定价高可以理解,除了成本因素...
评分性癖好涂鸦,却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多年来有个不好不坏的习惯,喜欢在纸上泼洒颜料之时用一点音乐作为佐料,下笔的节奏快慢、力度深浅便随着乐曲的旋律一同摇摆。音乐可以让人暂时抛却绘画时那种无所适从难以驾驭画笔的苦痛,人只顾顺了音符游走的方向一气向前运笔,画成...
评分性癖好涂鸦,却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多年来有个不好不坏的习惯,喜欢在纸上泼洒颜料之时用一点音乐作为佐料,下笔的节奏快慢、力度深浅便随着乐曲的旋律一同摇摆。音乐可以让人暂时抛却绘画时那种无所适从难以驾驭画笔的苦痛,人只顾顺了音符游走的方向一气向前运笔,画成...
评分读了几本陈丹青的书,个人比较喜欢《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和《陈丹青音乐笔记》。 撇开内容和言论,读他的文章很舒服,不是行云流水,不是处处快感,不是内容深究,不是文字潇洒;陈丹青的文字就是说不出来的感觉,不是一个“好”字可以概括的;如果说陈丹青的文笔多精...
评分我對畫畫兒畫得好的人一向十分崇拜,原因非常簡單樸素:我不會畫畫。雖然我總是愛把一個速寫本放在離手很近的地方,但那只是因為我喜歡本子裏那些紙的厚度與手感,真要落下筆來,每一筆每一劃總是不得要領,於是美女改張飛、張飛改怪石的事是經常發生的。好在我圖的就是個樂子...
可与《多余的素材》对读
评分只有《答<音乐爱好者>编辑部问》一篇值得看
评分这本一般般
评分“伟大的作品,超越美学,直逼感官。巴赫的朴茂仁厚,怎么‘读’?莫扎特是等于有风吹过,太阳光照进来,又怎样去‘读’?亨德尔、海顿给宫廷写的大乐,英气勃勃,精力弥漫,贝多芬《英雄》、《命运》,主题劈头盖脸,哪容得你去‘读’它,你得将自己弄虚空了,交给音乐,由音乐来‘读’你。我们真的在听音乐吗,其实音乐在‘听’你,听听你是怎样一个人。”
评分态度鲜明,语言犀利。无论赞成与否,都值得一读。陈丹青是位触类旁通的艺术家,他的关于音乐的文字谈论里,有时代的烙印,私人的回忆,也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古典音乐都会存在的通感。音乐是不朽的,是地球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