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8年开始,艾因霍德村的灾难接踵而至。在西方国家支持下,以色列犹太复国分子入侵,吞并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橄榄树林、房子和清真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在艾因霍德村人被赶出家园的那一天,一个名叫伊斯梅尔的婴儿被一名以色列士兵掳走,成为犹太人的孩子,取名大卫。
苏珊·阿布哈瓦
1967年出生于巴勒斯坦。自幼颠沛流离于过科威特、约旦和被占领的东耶路撒冷,最后到达美国,在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取得营养学硕士学位,目前定居于美国。阿布哈瓦对西方媒体看待以巴冲突的报导感到失望,她经常向各大报纸投稿,作品常见《纽约日报》、《芝加哥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阿布哈瓦是非政府组织“巴勒斯坦游乐场”(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的创办者,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与各个难民营为儿童修建游乐场,捍卫占领区内巴勒斯坦儿童的游戏权。
刚接手《大卫的伤疤》,觉得叙述生硬,不自觉将其与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作比较,又是一本控诉战争的小说,这次讲的是什么呢?爱情还是友谊,勇气还是坚毅?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才意识到,这次我面对的是历史、是真相,是冷冰冰的枪炮对渺小的巴勒斯坦难民无情...
评分 评分 评分刚接手《大卫的伤疤》,觉得叙述生硬,不自觉将其与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作比较,又是一本控诉战争的小说,这次讲的是什么呢?爱情还是友谊,勇气还是坚毅?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才意识到,这次我面对的是历史、是真相,是冷冰冰的枪炮对渺小的巴勒斯坦难民无情...
真凄惨啊。还是官方恐怖主义最可怕。
评分一個曾經受屈辱殘害的民族,轉身就想著去屈辱和殘害另一個比自身弱小的民族,以求獲得他們所謂的世道公平。那麼,這民族曾經受到的一切都將煙消雲散,原本受害者的臉孔也扭曲了起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太大了,读罢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连同全人类的记忆,我记下了。
评分1948-2004年的巴勒斯坦一家四代 佩服这个作者的框架梳理和取舍能力啊
评分巴以冲突过程中的巴勒斯坦平民生活史,走的当然是以小见大的路线,从几代人在战时的遭遇来反映历史~~这方面的小说平时没怎么读过,从这点而言,颇有意义~~书名虽提及大卫,但是主角却是他的妹妹阿梅尔,而巴勒斯坦人大卫自小被以色列士兵掳走,以为自己的身份也是以色列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痛打了自己哥哥。这个设定本来挺戏剧性的,但是后来却弱化了,对大卫得知真相后的心理描写不足。不过战争的本身的苦难还是能打动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