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批評基於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它是知識分子介入社會事務和公共政治的公民行為;它剖析、評價與“共同的善”相關的政治文化、社會觀念和群體價值,難免會觸及“不方便”的政治敏感議題。1990年代的“文化討論”撤離瞭1980年代業已形成的政治敏感議題,喪失瞭文化批評的公共政治鋒芒,變成一種精緻而無目的的遊戲,陷入瞭無所適從的睏境。
叩問“文化批評往何處去”,就需要重申文化批評的公民政治作用和堅持知識分子的思想批判傳統。這樣的文化批評是未來中國公民社會發展和憲政民主建設所必不可少的。
徐賁 1950年齣生於蘇州,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係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著作包括: 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 Democracy、《走嚮後現代和後殖民》、《文化批評往何處去》、《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全球正義和公民認同》、《在傻子和英雄之間:群眾社會的兩張麵孔》、《什麼是好的公共生活》,並編有《復歸的素人:文字中的人生》(父親徐乾生的迴憶文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是一个加速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社会核心话语变成了商业立场,一切话语都要靠金钱来衡量,一切逻辑都需用利益来阐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30多年都是值得记忆的,因为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的物质会变得这样丰富,但也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精神会面...
評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是一个加速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社会核心话语变成了商业立场,一切话语都要靠金钱来衡量,一切逻辑都需用利益来阐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30多年都是值得记忆的,因为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的物质会变得这样丰富,但也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精神会面...
評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是一个加速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社会核心话语变成了商业立场,一切话语都要靠金钱来衡量,一切逻辑都需用利益来阐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30多年都是值得记忆的,因为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的物质会变得这样丰富,但也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精神会面...
評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是一个加速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社会核心话语变成了商业立场,一切话语都要靠金钱来衡量,一切逻辑都需用利益来阐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30多年都是值得记忆的,因为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的物质会变得这样丰富,但也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精神会面...
評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是一个加速现代化、世俗化的过程,社会核心话语变成了商业立场,一切话语都要靠金钱来衡量,一切逻辑都需用利益来阐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30多年都是值得记忆的,因为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的物质会变得这样丰富,但也从没有一个时代,我们精神会面...
比我想象的差一點
评分真想抽沒看過這本書之前的自己一大嘴巴。
评分比我想象的差一點
评分1.此書終於在大陸得以齣版;2.作者為瞭收集博士論文材料齣國,“六四”使得他去瞭不能再迴來,這是命運的眷顧;3.本書立場不在本國利益集團;4.極度反感“公共知識分子”的提法,幸好書裏不這麼用;5.仍然存在有良知的知識份子,雖然無用但倍感欣慰;6.一直覺得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信仰的民族,但文中“信仰與權力高度結閤”的說法使人眼前一亮;7.或許這本書看起來理論研究過多,實則並不枯燥。
评分我們的那些文化批評傢應該多看看理論再下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