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改革十年(主要是80年代)中"文化熱"及代錶性文學、電影等的批判性解讀,試圖在社會語境和形式符號的時空秩序裏追溯"中國現代主義"的生成與流變,從思想文化角度對"新時期"進行瞭深刻的曆史觀照。作者在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敏銳的理論感覺基礎上,將新時期的文學和電影包括放在"中國現代主義"的理論框架下進行討論,述之以極具思辨性和穿透力的語言,提供瞭一種不同的闡釋,對相關的研究不無啓發意義。其中對於知識精英群體在文化思潮中的精神探索和實踐應對的關注,使本書所討論的80年代某種程度上具有瞭精神史的味道,這也是副題命意所在。
張旭東,紐約大學(NYU)比較文學係、東亞學係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兼職),紐約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聯閤國際批評理論中心(ICCT)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批評的蹤跡》、《紐約書簡》、《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對話啓濛時代》、《我們時代的寫作》等。譯有《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啓迪》。編有《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邏輯》、《後現代主義與中國》(英文)、《中國何處去——當代中國思想論爭》(英文)、《在全球化時代反思啓濛》(英文)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研一下學期花瞭一星期時間仔細研讀瞭一下,旭東張追求傑姆遜纏繞冗繁的敘述風格,試圖追求一種理論晦澀的美感,不過有些概念似乎與文本、文化現象本身不閤,有過度闡釋之嫌。另外,史料幾乎沒有,幾乎全是理論闡釋。當然,做比較文學的路子就這樣,也無可厚非。
评分隻要國傢自身仍然是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唯一的領導力量,那麼所有不同的觀點都必須通過與官方話語的協調來錶述自己,並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來界定自己。現代主義作為對後革命時代現代化和現代性規劃的更為積極的藝術錶達,本身是無法脫離社會主義國傢的深層意識形態而存在的,而將中國現代主義的歷史維度和文化維度結閤起來的這種努力一定是政治性的,這種政治性塑造瞭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我們規定自身位置,並發齣我們自己的質疑。中國的現代主義從來都沒有有序的發展,在本土語境下意義已經遠遠超齣瞭抵製宏觀話語或模仿歐美現代主義的範疇。到瞭90年代,隨著市場、資本和商品化的介入,文化思想領域的問題往往是社會係統結構性變化所帶來的一係列矛盾衝突的摺射和錶現。在處理90年代文化現象的時候,「寓言」就成瞭一個核心概念。
评分2016,重啓豆瓣讀書,第一條標記。難以卒讀的必讀之書,左派綫性史讀法,確實啓發我如何將一些模糊的思考理論化,並錶達得繁復、完整。或許是張旭東最好的一本罷。語句之纏繞晦澀實為中文學界僅見,但想想作者二十七八歲寫齣這樣的著作還是讓我嘆服。
评分容我說一句,張老師的文風真是不忍卒讀。總體感受是,問題提得好,迴答差強人意。藉用一下@東二 的評價,同樣是行文晦澀難讀,讀完傑姆遜的感受是,原來是這樣!讀完張旭東的感受是,原來就是這樣。
评分必須考慮到這是90年代的書,那時候可以深入到這個程度已經非常有洞見力瞭。隻是語言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行文本就如此,總覺得有種傑姆遜式的晦澀……有些論述是可以講得更明白易懂的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