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沈志华
出品人:
页数:1210
译者:
出版时间:2009-8
价格:1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970926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苏联
  • 沈志华
  • 苏联历史
  • 政治
  • 专题研究
  • 苏俄
  • 政治学
  • 大国崛起
  • 历史变革
  • 政治兴衰
  • 文明演进
  • 国际关系
  • 制度变迁
  • 战争与和平
  • 经济转型
  • 社会转型
  • 文明比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这部著作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目录信息

上册
绪论 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一 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 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 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喀琅施塔得事件始末
1921年春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
苏俄政府对事变的反应
俄共(布)十大的决策
无情的镇压与惩罚
-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
一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 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
四 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
-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二 官册干部制度的运行及干部队伍的变化
三 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一 住房公社: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初显
二 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
三 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
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
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一 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
二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三 “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
四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五 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
中册
悲剧是这样诞生的——“卡廷事件”与战前苏波关系
苏联对波兰战俘最初的处理措施
对波兰战俘的关押和使用
苏联对所占波兰领土的处理
分类处理后在押的波兰军官
苏芬战争和贝利亚的指令
战俘营情况通报与“减轻负担”建议
处理战俘范围的扩大和政治局决议
“减轻负担行动”和“卡廷事件”
中断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
大迁徙:苏联的特殊移民政策及其后果
一 关于特殊移民的基本概念
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 特殊移民问题的解决
四 特殊移民政策的后果和影响
-
放弃“世界革命”: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共产国际的解散势在必行
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双重考虑
斯大林突然决定解散共产国际
解散共产国际并非一场骗局
-
重归集体农庄:40年代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 战争期间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的发展
二 战后初期政府对集体农庄的强化
三 货币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与西方合作: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4~1947)
“联合政府”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联合政府”政策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
-
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对苏捷关系的个案考察
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
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三 苏联禁止捷参加马歇尔计划
四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
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博弈:苏联与战后对朝鲜的托管政策
一 战后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提出与苏联的反应
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
三 联合委员会与苏联对托管政策的坚定立场
四 简短的结论
-
解禁的历史叙事:苏联核计划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45~1949)
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
二 二战期间苏联政府的推动
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
-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一 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二 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与莫斯科的接触
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
四 苏联对以色列的援助和支持
五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
悲剧的产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
一 战争洗礼:犹委会在卫国战争中的诞生及其作用
二 时乖命蹇:苏联国际战略的转变与犹委会的命运
三 两难抉择:以色列建国及其对犹委会的致命影响
四 大难临头:“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审判始末
五 结束语
-
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 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 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 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简短的结论
-
下册
难以做出的抉择:对苏联空军投入朝鲜战争的历史考察
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赫鲁晓夫路线在二十大的阐释与确立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准备过程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苏共中央的收缩
文学的“解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曲折发展的一个解扣
一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的再辉煌
二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三 文学的“解冻”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四 文学“解冻”的原因与苏共文学政策的教训
-
发出不同声音: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国际背景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及经过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私下出版物
四 党和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
结 语
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现
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捷改革的反应和干预
苏军对布拉格的武装占领
“分离”还是对峙?——东正教会与苏维埃政权关系研究
东正教官方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地下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境外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民间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结 论
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
斯大林文化管理模式的确立
“解冻”与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文化政策的演变
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从修补到重构: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初内涵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转向及其目标
苏共党内在“新思维”实践中的分歧与斗争
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民族问题总爆发
戈尔巴乔夫对民族矛盾估计不足
苏共中央对民族冲突事件处置不当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迈出了第一步
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
作者简介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苏联90年代突然死亡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核心一点就是对外霸权,对内暴政。 这套书一共28个议题,中册一共11个议题,分别阐述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内部经济路线。 1939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瓜分了波兰,波兰在苏德共同打击下,迅速亡国,随后战俘的安置问题亟待解决,...  

评分

22位学者,28个专题,110万字,1200多页,《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这套书带着专注与厚重,根据解密后的大量苏联历史档案撰写,让这套书充满了权威性,而如今研究苏联历史,已褪去太多敏感性,也就让这套书更多客观性。我对苏联历史一直充...  

评分

一个拥有核武器,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2.6亿,gdp也算世界强国,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没能使之亡国,为什么在1991年轰然倒下了呢。 从根源来讲,俄国是非常反智的,列宁和布哈林极力启用知识分子,同这种风气做斗争,但是30年代前后,斯大林上台一切都完蛋了,首先他建立个...  

评分

一个拥有核武器,领土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2.6亿,gdp也算世界强国,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没能使之亡国,为什么在1991年轰然倒下了呢。 从根源来讲,俄国是非常反智的,列宁和布哈林极力启用知识分子,同这种风气做斗争,但是30年代前后,斯大林上台一切都完蛋了,首先他建立个...  

评分

在十月革命前,俄国文学有“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而十月革命后,俄国文学面临着选择,而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后,党的领导对文学的控制更加严厉,政治干涉越来越具体,对文学作品的审查也越来越严格。 斯大林去世后,尤其是赫鲁晓夫在二十大队斯大林及其功过的评价,对文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论文集,分量很足

评分

一些文章水平一般,总的来说还是有必要读。好心的、相信“徒法足以自行”而一味放权、放弃作为的戈尔巴乔夫和为了夺俄罗斯大权不择手段竟让苏联解体的叶利钦,都是政治素养很糟的历史罪人。苏联解体没有解决法治、多民族问题,反而加剧无政府状态。对观之下,德国人真该庆幸有俾斯麦。

评分

十月革命内幕、新经济政策和集体农庄、大清洗全景、卡廷悲剧、朝鲜战争发起真相……感慨良多。一切肇始都是列宁暴力夺权,否则我朝也不会被栓在共产主义的巨轮洪流之中,演出那么多的人间惨剧。历史虽然无法假设,时光也不能倒流,但以集体主义名义实施的社会实验悲剧,永远也不要重演了。

评分

所选研究专题偏重于政策,反思性、借鉴性比较强。基于史料,论述较为公正,了解苏联历史的必备书籍。

评分

前段时间在读苏联史,昨天梦见被斯大林追杀,一直跑,累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