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中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尔。
我要不开书店啊,一辈子都不会读这样的书。宇文所安要不是田晓菲的老公,我才懒得理会。 读着读着,我在想,一个美国人,如此迷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得如此的想象力,文字也如此的中国思维,让我确信,转世是不分国界的。漂亮又有气质的田晓菲嫁给宇文所安,这个归宿一点都不偏...
评分我要不开书店啊,一辈子都不会读这样的书。宇文所安要不是田晓菲的老公,我才懒得理会。 读着读着,我在想,一个美国人,如此迷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得如此的想象力,文字也如此的中国思维,让我确信,转世是不分国界的。漂亮又有气质的田晓菲嫁给宇文所安,这个归宿一点都不偏...
评分总有一天,我们会…… ——对宇文所安《追忆》的回忆 说来也怪,就在我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们一位朋友正在洛阳三赋《黍离》。 国庆节,我在家见了这位朋友。他并不是去曹操墓凑热闹,也不是去殷墟欣赏青铜器或甲骨残章。他是来“卫国”采风的。带着阅读《邶》《鄘》《卫》的热...
评分想象与记忆,应该是写作最重要的两面。尤其是记忆,写作本身就是记忆。就中国而言,古典写作尤其如此。在一个时间往复、生死轮回、历史循环、朝代更迭的时代,写作的记忆性质,成为一种必然。相比之下,中国现代写作,则呈现出一种对记忆的极大抑制。胡适在《四十自述》“自序...
评分这本书关注中国文学中对于“追忆”的关注,宇文所安的视野横跨整个古代文学史,援引的作品有先秦《诗经》中的《黍离》,也有清代沈复的《闲情记趣》。 全书分八个章节,宇文所安描绘了“追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侧影,或是提醒过往的悲痛,或是铭记历史的回声,有时追忆是一...
用西方摹仿论下的文本-真实张力类比中国文学中的真实-回忆是很机智的,但可以质疑这种类比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毕竟摹仿论是西方文论中反复讨论的命题,而真实回忆只是中国文学常见的主题之一。正文中的八组作品分析在“回忆”的主题下进行,对于某些主题的演变、历史与叙事的关系等的论述都非常有启发性。此外,宇文所安的文笔真的好,对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阐发令人动容,对中国文学中的自然必然性悲剧的阐述也深得我心,对李清照、欧阳修、沈复三篇长文的细读很见功力。
评分真的真的,这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诗歌,(必须读英文版!) 以一种全观的方式剖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追忆”-->被对称和非道德的自然力量(命)主宰的中国文学注定了兴盛后必定衰落(顺便把盛衰翻译成splendor and fading太美了),被收集起来的东西终将失散。无论是髑髅、一束被剪下的头发、废墟都指向那些失去的东西,于是诗人永远在哀叹。 这种意识在古典文学中处处可见,并被诗人们有意识地贯彻——天命的非道德性和历史作为规范道德的叙事互为因果又平行运行的现象,酝酿出一种更深刻的忧郁和思索。 p.s.如果可以用拼音就更好了。
评分很有意思,但不是目前我感兴趣的读书点,故放下。
评分专英老师是宇文所安的学生,Introduction就是深刻隽永的essay。“But perhaps it is the question should be: under what conditions can we discover the poetry that we know lies in this poem?”追究而出的论述也十分迷人,“The words are a gossamer veil, the mere form of a concealment that intensifies the allure of what lies beneath.”借作者的话说,"Let's not talk about that” Just read it!
评分A lot more clear tha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