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历史 清史 新清史 环境史 经济史 古代史 2019
发表于2025-04-14
帝国之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荣膺2018年美国亚洲历史学会列文森奖。
乾隆帝曾经盛赞过东北丰饶的物产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认为满洲大地是资源富集之地,也是自然生命力的源泉。这里的土地山川生生不息,养育了满洲人以及清朝皇室的祖先,也使其分享了素朴纯真和不竭的生命力。
清朝皇帝通过进贡制度,向满洲和蒙古地区征收毛皮、珍珠、蘑菇、人参等珍稀物产,这些物产不仅仅是物产,而且代表其产地所具有的纯真、丰饶、充满生机等象征意义,作为一种永恒的家园,与皇室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但这种进贡制度渐渐对满洲和蒙古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造成了环境退化的后果,还形成了复杂的开发与控制的制度和组织。
作者是新清史的新锐,利用了大量满蒙文献,在对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考察中发现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清朝边疆历史提供了新颖的视角。
谢健(Jonathan Schlesinger),2012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与内陆亚洲、环境史、早期现代帝国、族群、商品与消费。出版专著A World Trimmed with Fur: Wild Things, Pristine Places, and the Natural Fringes of Qing Rul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发表论文《新清史与中国环境史前沿》,江汉论坛,2014 年 5 期。与 Mette High 合著“Rulers and Rascals: The Politics of Gold in Qing Mongolian History.”Central Asian Survey 29.3 (2010)。
关康,2015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满族史、满文文献、清代宗教史。
没有想象的好。
评分新清史的最新杰作,也集中体现了新清史范式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从从满蒙原始档案文献入手,避开汉文献原有的范式限定,并引入超国家的开阔视角,得出全新的诠释;缺点则是随之而来的,过分强调了清史的内亚属性,忽视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深远影响,以至于虽然强调清帝身上体现的二重性或多重性,却无形中偏于一端。这留下了可以进一步讨论的余地。
评分名不副实之作,环境史、全球贸易、边疆与帝国、多元文化主义等等热点沾了个遍,不仅全部浅尝辄止,没有逃离“北京的视角”的窠臼,而且明明生态的巨大破坏与清政府书中政策的全面失败就在眼前,却只得出了中国环境保护文化的结论,买椟还珠
评分封面设计也够“西方学”的了。毫无英文原版封面的“文献性”。设计者还莫名其妙地自豪感爆棚跑到澎湃自吹自擂——英文都写错了,“Trimmed”写成了“Timmed ”,还好意思吹,不仅美盲而且文盲。 作为“边疆”与“故土”的风景如何参与了帝国文化生产,以及帝国与风景的关系,本书关注的不够。当然这部分内容某种意义上已经超出“环境史”范畴,但这也恰恰是本书被“环境史”框架束缚而导致的历史盲区。参考文献部分问题很多。不知原书如何。
评分名不副实之作,环境史、全球贸易、边疆与帝国、多元文化主义等等热点沾了个遍,不仅全部浅尝辄止,没有逃离“北京的视角”的窠臼,而且明明生态的巨大破坏与清政府书中政策的全面失败就在眼前,却只得出了中国环境保护文化的结论,买椟还珠
本书是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谢健的新作,作为欧立德教授的学生,作者继承了新清史研究的思路,又结合时下热门的环境史学方法,以宏观的全球史视角,结合对清代中国三个小地域的分析,为我们阐述1760-1830年间满洲、蒙古地区的环境变迁。 提到东北和蒙古,立刻想到的,或许是辽阔...
评分(为什么我要给读书笔记起个大象公会式的哗众名字...) 很易读有趣的一本书。Schlesinger围绕清朝三种珍贵货物(东珠、口蘑、海毛皮)的采集生产、贸易运输及管理控制等,来讨论多民族帝国的统治,边境的确立与控制,并由此切入相关环境危机及环境管理讨论。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
评分《帝国之裘》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无论是这本书简介里提及的新清史还是环境史,抑或是身为一名西方汉学家的作者本身,在此之前我都没有了解,尤其是对于环境史这个领域,我似乎从来没有想过以这个领域作为切入点去解读一段历史,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种...
评分 评分帝国之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