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治天下

马上治天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安熙龙 (Robert B.Oxnam)
出品人:
页数:318
译者:陈晨
出版时间:2019-8
价格:6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0272689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图书标签:
  • 清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明清史
  • 历史
  • 政治史
  • 安熙龙
  • 鳌拜
  • 中国
  • 历史
  • 军事
  • 策略
  • 权谋
  • 政治
  • 传记
  • 人物
  • 古代史
  • 王朝兴衰
  • 治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以英文写就的第一部,也是海内外清史学界迄今唯一一部全面研究鳌拜辅政时期的专著。作者围绕鳌拜辅政时期的制度、政策及政治人物,探讨了满洲精英群体在首崇满洲、调适满汉过程中的选择与困境,揭示出清朝入关后满人政治的复杂面相。传统观念往往将鳌拜辅政时期视作一段失败的复旧尝试,却忽视了其在清初政治演变中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本书认为,四辅臣在官僚体制、地方治理策略以及军事与对外实践等方面,均试图建立以满人为主体的新政治秩序,并在整体的治理策略上纠正顺治朝后期明显的汉化倾向,其部分遗产亦为康熙帝所继承。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熙龙(Robert B. Oxnam),1942年生,1969年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康涅狄格州三一学院。1975年加入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1981年至1992年担任主席。1990年代先后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威廉姆斯学院执教。早年师从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研习清史,后致力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关注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除本书外,另有论著涉及当代中美关系,并创作了两部中国题材的历史小说《朱砂》(Cinnabar: A Novel Of China)与《明》(Ming: A Novel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译者简介

陈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数篇。

目录信息

目录 | contents致谢
第一章 | 绪论
第二章 | 辅政起源(一):1580—1643
努尔哈赤统治时期的四大家族
皇太极统治时期的满洲四臣
第三章 | 辅政起源(二):1643—1661
逆境中的政治教育(1643—1650)
一场光荣的介入(1651—1653)
一位汉化者的满洲遗产(1653—1661)
辅政统治的建立:1661年2月
第四章 | 辅政统治与京师官僚体制
满人的德治:1661年初
京师政府机构(1661—1666):满洲机构
京师政府机构(1661—1666):传统的官僚机构
为满人所用的汉人制度:考课制度与科举制度
第五章 | 鳌拜辅政与地方治理
鳌拜辅政与地方官僚政治:寻找忠臣
鳌拜辅政与地方精英:极端专制
鳌拜辅政时期地方政策中的满洲观念
第六章 | 鳌拜辅政时期的军事政策
军队结构与武职官场
鳌拜辅政时期的统一战争
17世纪60年代的吴三桂及“三藩”
第七章 | 鳌拜辅政时期的对外政策
鳌拜辅政时期对耶稣会士的迫害
17世纪60年代的朝觐、朝贡关系与中西关系
鳌拜辅政时期与东北地区
第八章 | 党争与鳌拜辅政时期的终结
四辅臣集团的分裂与鳌拜集团的先兆(1665—1666)
鳌拜集团的鼎盛时期(1667—1668)
皇帝集团的出现
鳌拜集团与索额图—明珠集团:转向权力均势
鳌拜之死
第九章 | 鳌拜辅政与康熙统治
附录1顺治皇帝之“死”与遗诏的伪造
附录2重要京官的仕宦模式(1661—1666)
附录3鳌拜辅政时期地方官的任命与任期
附录4鳌拜辅政时期的经济政策
征引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提到鳌拜,人们在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就是徐锦江先生饰演的那个红帽子、白胡子貌似圣诞老人的形象了:他力大无比、诡计多端、大权独揽、心怀叵测,最后被机智的韦小宝与年轻的康熙皇帝联合起来杀掉了。 这其实是金庸先生塑造的一个漫画化的鳌拜形象。随着金庸小说被反复拍成...

评分

评分

对之日命侍卫擒拿鳌拜,当是八旗社会内部普遍流行的版本。姚元之提供了更为曲折的说法,称圣祖早有谋划,挑选小内监中强壮有力者,令其习布库戏,训练既久,遂于鳌拜入内奏事时擒拿之(《竹叶亭杂记》卷一),其后梁章钜撰《归田所记》、陈康祺撰《郎潜纪闻》,均因袭姚说。其...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对自己老师真是真爱啊,几乎逢注必引乃师史景迁,连努尔哈赤时期都要注释曹寅与康熙一书。当然俺也一样,写文章有用没用一定要引用导师的文章=_=

评分

本书英文版出版于1975年,改编自作者1969年的博士论文,因此今天看来很多观点略显陈旧,新材料、新见解无从谈起。但是作者关注到了前人普遍忽略的清前期的鳌拜辅政时期,作为“过渡”时期,守成特色明显,特别是对马上朝廷制度的坚守和对满洲特色的强调成为此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但作者的视线也只限于北京,或者彼时中央的政治局面,而没能够深入探究“马上朝廷”的中央与被征服的内地地方间的复杂关系,略显遗憾。当然,对“满洲特性”的有所强调,已可看出后来“新清史”的些许影子了。

评分

3.13-3.19 译者良心。评论引自译后记:近五十年前的此书或显陈旧,但作为以英文写就的第一部,也是海内外清史学界迄今唯一一部全面研究鳌拜辅政时期政治与政策的专著……(22.4万)

评分

半个世纪之前的著作,现在看来略为过时了。而且绝大部分篇幅把“四辅臣”作为一个整体,呈现了“满洲征服精英”对军事武功、满洲特性,排他性的重视,但没有细分四人之间的各自政见和行动的差异。事实上,从遗诏颁布确立四辅臣地位直至四人集团的分裂瓦解,四人之间的合作和较劲始终存在。

评分

四辅臣时期是“多尔衮-济尔哈朗-顺治”肇造到“康雍乾”盛世的衔接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纠偏顺治的汉化倾向,重新建立起多尔衮时代满人主导的统治方式。在制度构建上注重行政效率的提高,尤其以废除八股、降低内三院地位等方式排斥学究式的文学技巧。 这和“马背上的朝廷”所展示的统治方式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四辅臣政治尝试在制度建设上塑造了一个高效的、精英化的、符合满族利益的架构,但是不免忽视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下的政治接受和文化认同。康乾的南巡却正是在告知人口比例更大多数的汉族精英,我是满洲皇帝,同样也是中原华夏文化的代表。 四辅臣建立了一个割裂的满汉,以高效管理去应对这种割裂,康雍乾弭平了这种割裂。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放下民族成见去管理这么庞大的帝国,交给了生长在入关之后的玄烨这代人去完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