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在中央

地方在中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美]白思奇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秦兰珺
出版时间:2018-12
价格:6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32931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社会学
  • 社会史
  • 清史
  • 历史
  • 城市史
  • 城市研究
  • 政治学
  • 地方治理
  • 中央权威
  • 权力结构
  • 行政体制
  • 国家治理
  • 政策执行
  • 央地关系
  • 公共管理
  • 制度设计
  • 政治体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如果你在1900年访问北京,都很可能会震惊于那里的同乡会所,它们数目众多,服务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官员。那么,什么是同乡会所,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并塑造北京的城市生态,又如何促进同乡关系(Native Place Ties)的发展?带着这些思考,作者审视了以下几个问题:同乡关系如何充当地方行省和政治中心间的沟通渠道;利用同乡关系,帝都的旅居者们如何团结临近行省,笼络作为整体的士人阶层;国家又如何借此维持帝都秩序,控制帝国官僚系统;与此同时,同乡关系又如何改变了都市面貌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最终,那场把大清引向覆灭的政治革新又如何重塑了以上所有功能?同乡会所常被引证为畛域观念(Particularistic)下的联系之典型,不仅是旧中国的特征,也阻碍建立在国家忠诚这一观念之上的现代国家的诞生。本书作者却认为,地方会所通过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政治精英团体的一员,反而培育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正是这份归属感,促成了20世纪早期的改革。

作者简介

秦兰珺,1986年出生。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与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工作于中国文联。研究方向:比较诗学、数字诗学。专著:《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译注《专业知识的民主化》。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艺研究》、《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上海艺术评论》、《网络传播》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李新德,1970年生。中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现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当代英语文学、比较文学与传教士汉学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中国儒释道典籍之翻译与诠释》(59.8万字,商务印书馆,2015年),译注《晚清温州纪事》(34万字,主译,宁波出版社,2011年),译文“跨界”、“走向比较诗学??”收入《比较诗学读本(西方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汉学研究通讯》、《基督教文化学刊》、《基督教思想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信息

导言(1)

第一章 本书定位(1)
研究回顾(2)

第二章 京城外的同乡会馆(12)
定义会馆(12)
有争议的出身(18)
会馆为何于此时此地兴起(23)
中国大地上的同乡会馆(24)

第三章 京城士人同乡会馆的独特之处(29)
京城会馆数量多(29)
1949年北京同乡会馆境况(39)
民政局的调查(40)
会馆种类(42)
北京会馆客户群的历史演变(46)
方志中的北京士人会馆(49)

第四章 空间中的会馆(54)
施坚雅的中国都市生态双核结构理论(56)
明代北京的社会空间(58)
明清之交的城市生态(62)
宣南无再分(67)
同乡会馆的地盘规模(69)

第五章 作为空间的会馆(72)
院落特征(74)
作为文化堡垒的空间:厨房(81)
会馆戏台(84)
空间中的会馆和作为空间的会馆(85)

第六章 故乡的仪式(88)
定义corporate(88)
义园中的仪式(90)
会馆院落内的仪式(93)
会馆祀典(100)
仪式活动与地方和帝制的认同(101)

第七章 会馆资产的法人社团特征(103)
会馆资产类型(103)
资产的获得(106)
房契以及所有权的概念(107)
会馆寿命(108)
会馆财政(112)
管理(116)
北京会馆法人社团属性之评价(121)

第八章 政府—会馆共同维持的秩序(124)
印结(125)
会馆和京城的社会控制(129)
会馆看馆(134)
会馆司法权威的比较(136)
会馆规章(137)
罪与罚(140)

第九章 央地利益在北京的联络结合(143)
同乡关系和结识京官的非正式渠道(146)
京官如何利用会馆协调地区利益(148)
会馆和区域性之关系网(152)
省级会馆的各自特色(156)
结论(158)

第十章 北京会馆与19世纪90年代的改革运动(161)
会馆与政治社团的形成(166)
会馆空间的政治化与政府的渗透(171)
结论(174)

第十一章 20世纪的北京会馆(176)
会馆居住人口的变化(176)
慈善活动与教育(180)
新文化运动和对北京会馆观念的转变(185)
民国后期不断衰败的命运(189)
北京同乡会馆的消失(190)

结语(193)

跋会馆今日(196)

附录明代北京同乡会馆(207)

参考文献(213)

中西文人名对照表(234)

译后记(236)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 标题党的书! 同乡会是中国最自然的社团,结社行为自唐宋即有先声,明清蔚然成风,清末民初成了中国改革力量的集散地。 中国茶壶里,也可以孕育革命! 这一本是典型的学者书,为确定各省的会馆数量,就引经据典。但最后主要用的还是何炳棣的数据,清末民国初年以四川的数量最...

评分

1 标题党的书! 同乡会是中国最自然的社团,结社行为自唐宋即有先声,明清蔚然成风,清末民初成了中国改革力量的集散地。 中国茶壶里,也可以孕育革命! 这一本是典型的学者书,为确定各省的会馆数量,就引经据典。但最后主要用的还是何炳棣的数据,清末民国初年以四川的数量最...

评分

1 标题党的书! 同乡会是中国最自然的社团,结社行为自唐宋即有先声,明清蔚然成风,清末民初成了中国改革力量的集散地。 中国茶壶里,也可以孕育革命! 这一本是典型的学者书,为确定各省的会馆数量,就引经据典。但最后主要用的还是何炳棣的数据,清末民国初年以四川的数量最...

评分

1 标题党的书! 同乡会是中国最自然的社团,结社行为自唐宋即有先声,明清蔚然成风,清末民初成了中国改革力量的集散地。 中国茶壶里,也可以孕育革命! 这一本是典型的学者书,为确定各省的会馆数量,就引经据典。但最后主要用的还是何炳棣的数据,清末民国初年以四川的数量最...

评分

1 标题党的书! 同乡会是中国最自然的社团,结社行为自唐宋即有先声,明清蔚然成风,清末民初成了中国改革力量的集散地。 中国茶壶里,也可以孕育革命! 这一本是典型的学者书,为确定各省的会馆数量,就引经据典。但最后主要用的还是何炳棣的数据,清末民国初年以四川的数量最...

用户评价

评分

收了英文版没来及看,中译都出了……

评分

作者的研究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讨论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意思。但与他想讨论的问题相比,本书的篇幅稍显薄弱,加上翻译中也有些小瑕疵。作者看到的史料很多,但文中引用的史料稍少,更侧重于解读,有的地方给人感觉以论代史。不过研究方法很值得学习。15世纪到20世纪间,在首都盛行着一个独特的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的组织。会馆是法人团体,而不是政府运营的主体,国家也赋予会馆有限的自治权。会馆形成的同乡关系网络成为中央与地方的重要信息渠道。宣南地区同乡会馆的发展不仅深刻塑造了士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也深刻影响了政治活动变化。(此问题在赵鼎新著作中亦有体现)第十、十一章讨论会馆在晚清北京政治运动中的作用,以及民国成立后会馆的变迁,这两部分作者的考察最为薄弱,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

评分

“白死去”的书罗嗦,但有资料。空间与权力是个空问题。法人社团性质,我认为是个比较伪的问题。

评分

迄今关于北京士人会馆最为全面的研究,运用会馆志、碑刻、笔记小说等多种资料,展现出明以降地方利益与中央权力在京师的互动,该行为发生的主要场域便是会馆。书中对不同时段有关会馆的文献梳理非常详实,对会馆内外空间的叙述也足够到位。作者将会馆理解为一个法人社团,有其合理处但也有局限,因为会馆的运作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此外,译者将注释中的日文著作保留了英文形式,似有些欠妥。

评分

“白死去”的书罗嗦,但有资料。空间与权力是个空问题。法人社团性质,我认为是个比较伪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