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孙庆伟,男,生于1970年,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追迹三代》、《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等专著。
对河南龙山文化(虽然我不同意这个概念)颇有梳理之功,将各主要遗址介绍得明明白白(有否堆砌文字之嫌?),并用统计学数据来论证遗址的归属(虽然我觉得这个统计可能会有问题),作者用力堪称至深。2019年二里头博物馆开馆,名“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导致二里头和夏又火了一...
评分 评分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让人对考古学这门学科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一些关键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严谨规范的定义,一些基本的学科工具方法也缺乏坚实的理论建构,然后一群人就使用着这些概念和方法作为核心议题和工具争论不休,这样的情景很难称得上科学吧。是不是...
评分对河南龙山文化(虽然我不同意这个概念)颇有梳理之功,将各主要遗址介绍得明明白白(有否堆砌文字之嫌?),并用统计学数据来论证遗址的归属(虽然我觉得这个统计可能会有问题),作者用力堪称至深。2019年二里头博物馆开馆,名“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导致二里头和夏又火了一...
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患者
评分“如果现在各位同学天天想着自己将来能找个啥工作,能赚多少钱,大学四年就一定很痛苦;如果同学天天想着自己将来能为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做点啥贡献,或者能为古老文明的弘扬传承做点什么,那就有无穷的动力,学不完的知识,哪里顾得上去自我哀愁啊。” ——本书作者
评分为数不多的对夏朝历史的研究专著,前部分对夏世系的考证并没有超过常见材料,史记材料依然被重视,但对了解真正的夏用处不大。后部分对二里头的分析还有点意思。
评分看完觉得挺沉重的,我理解他的用心,但这条路还太长,甚至可以说永无止境。“由物见人”四个字说起来倒是很简单,但考古学的相对年代vs.史料的绝对年代往往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脱离文字发现把考古材料变成史料也真的太难。Anyway, 佩服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们一直在追寻真相的路上。
评分系统探索夏史,迄今为止的条件下可谓集大成,至少让后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批评讨论,这一努力值得加1星。书中对“疑古/信古”的二分过甚强调,但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此,而在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学术范式不同,能否提供一种独立的认知。当然,不管结论如何,本书再度激活了关于夏代历史的争论,这是好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