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孙庆伟,男,生于1970年,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追迹三代》、《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等专著。
先看了后记和前言,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非常喜欢邹衡的那句话——“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但从前言后记来看,似乎作者是“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相信它”。
评分总体感觉大而无当,什么叫“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感觉作者还是没把握好。结语的语言风格非常像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领导讲话。附录的收了几篇关于疑古信古的文章,有一定价值。
评分拼凑很强。考古学在没有确定情况下何谈重建。。还不如老实讲点确定的东西。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考古,历史学都一样。现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罗列再多夏朝文献,跟考古能直接挂上么?两张皮。这点上我更喜欢许宏老实承认局限性。
评分导言有点扯淡,结论先行。第一章古代文献综述,引用材料无甚甄别;二三章为中原及邻近地区龙山及二里头文化遗址综述,大篇幅介绍了陶寺和二里头遗址,总体思路是统计陶器然后比来比去;第四章“夏文化”研究的历史综述,相对来说平实许多。结语呼应导言,依旧结论先行。纵观全书会发现,如果不承认东周文献的价值,那么关于“夏”能讲的东西实在是有限。删掉导言和结语能给四星。
评分预设了一个立场,然后转来转去证明了这个立场……不是很理解这种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