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持旗帜鲜明的“信古”立场,是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作者采用“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了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从而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历史背景;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科学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夏文化的开端和终结(即夏商分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夏文化应该包括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并通过对夏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属性做出新的判断,从而更为准确细致地理解夏文化的内涵。
孙庆伟,男,生于1970年,1988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追迹三代》、《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等专著。
在普通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中,中国开始正式成为一个国家是从大禹一族建立夏朝开始的——所谓“三代(夏商周)之治”历来是儒家寄托政治理想的远古黄金时代,司马迁《史记》中在远古的“五帝”之后记载的第一个王朝本纪也是“夏本纪”。借用考古学家许宏的话说,夏朝堪称“最早的...
评分 评分 评分对河南龙山文化(虽然我不同意这个概念)颇有梳理之功,将各主要遗址介绍得明明白白(有否堆砌文字之嫌?),并用统计学数据来论证遗址的归属(虽然我觉得这个统计可能会有问题),作者用力堪称至深。2019年二里头博物馆开馆,名“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导致二里头和夏又火了一...
“如果现在各位同学天天想着自己将来能找个啥工作,能赚多少钱,大学四年就一定很痛苦;如果同学天天想着自己将来能为中国考古学科的发展做点啥贡献,或者能为古老文明的弘扬传承做点什么,那就有无穷的动力,学不完的知识,哪里顾得上去自我哀愁啊。” ——本书作者
评分看完觉得挺沉重的,我理解他的用心,但这条路还太长,甚至可以说永无止境。“由物见人”四个字说起来倒是很简单,但考古学的相对年代vs.史料的绝对年代往往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脱离文字发现把考古材料变成史料也真的太难。Anyway, 佩服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们一直在追寻真相的路上。
评分从历史语境中重建夏文化,首先肯定文献记述中夏文化史实上的正确性,然后根据其中标志性的禹征三苗、禹锡玄圭与考古遗址上河南龙山文化对石家河文化的替代与牙璋的扩张来确定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进入夏纪年,最后根据偃师商都、郑州商城的建立,大师姑、望京楼城址的改建说明夏商分界在于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与二里岗文化下层阶段。作者试图在方法论上做到创新,认为出土的物质文物需要严谨的看待,要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确定典型特征,并以发生剧烈变化的考古学证据方可说明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而非研究者自行进行的主观认定,换言之,要提高考古学的“科学化”程度,不能量衣裁体迎合需要,而是要实事求是的研究。
评分附录的价值高一些。
评分为数不多的对夏朝历史的研究专著,前部分对夏世系的考证并没有超过常见材料,史记材料依然被重视,但对了解真正的夏用处不大。后部分对二里头的分析还有点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