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国家与记忆

身份、国家与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温春来
出品人:
页数:37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3
价格:5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3232093
丛书系列: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民族史
  • 西南研究
  • 历史
  • 历史人类学
  • 温春来
  • 西南边疆
  • 民族
  • 身份认同
  • 国家认同
  • 集体记忆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政治学
  • 历史
  • 民族主义
  • 后殖民主义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发现西南地区存在着夜郎、滇等大大小小的地方性政权,同时还分布着众多无君长统属的人群。作者在过去的著作中,以贵州西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有着自身地方性政权传统的人群,逐渐融入中国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历史进程。本书主要通过6个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彝族”精英是如何争取本族的独立族属地位的,原来他们一直被称为“倮”,从身份与记忆的层面,探讨这一进程对近代西南地区的影响,从而在学理上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进行说明,并揭示西方学者的一些偏激观点在学理上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温春来,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南民族史、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主编)等。

目录信息

从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   1
“五族共和”之外   31
西南“国家传统”   265
从选择性共同体到普遍性共同体   331
余 论   357
后 记   365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介绍西南地区彝族地域人文的小书在一日内便通读完毕。书中三个部分最吸引我的也是占篇幅最大的还要属民国时期那几位为西南“夷苗”发声并为当时在国内“五族共和”之下竭力争取一席之地的夷人精英们。 作者为他们一一立了个小传,在阅读中通过他们的故事而了解其西南尤其彝...

评分

最初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国家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潜台词是这个新国家是汉人的天下,后来发觉这样一来蒙古新疆和西藏很有被英国人和俄国人分裂出去的危险,赶紧改成“五族共和,共建中华”,但是这五族里面可没有包含彝族苗族这些西南少数民族,直到抗日战争后...  

评分

这本介绍西南地区彝族地域人文的小书在一日内便通读完毕。书中三个部分最吸引我的也是占篇幅最大的还要属民国时期那几位为西南“夷苗”发声并为当时在国内“五族共和”之下竭力争取一席之地的夷人精英们。 作者为他们一一立了个小传,在阅读中通过他们的故事而了解其西南尤其彝...

评分

历史背景方面,明代之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已有自己独立的建国史,然而明代改土归流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开始瓦解,到了清初所有的独立王国基本灭亡,不过土司制度遗留下来的民族首领一方面向汉/中央政府输诚,另一方面向夷/本族示威,还是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 到了民国时期,...  

评分

最初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族国家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潜台词是这个新国家是汉人的天下,后来发觉这样一来蒙古新疆和西藏很有被英国人和俄国人分裂出去的危险,赶紧改成“五族共和,共建中华”,但是这五族里面可没有包含彝族苗族这些西南少数民族,直到抗日战争后...  

用户评价

评分

借污名正名

评分

彝族的自主建构史。国家影响身份认同的另一种取向。提要:元明以来西南夷人(娄素)建立了诸“君长国”,在这一国家传统下(区分于《逃离统治的人们》中的无国家传统)使用彝文,并共享同一祖先传说,因此有着跨地区的族群认同(虽然各自认为的族名不同)。这一族群在民国以后着力建立族群共同体,共和国民族识别以后确立下的彝族,就是这一路径的终点。

评分

“五族共和”和民族同化论。故事的主体是在民国政府五族共和的框架下如何争取夷族人民的权利,可以一窥民国政局的混乱。作者也承认夷族下层阶级是历史失语的群体。

评分

彝族的自主建构史。国家影响身份认同的另一种取向。提要:元明以来西南夷人(娄素)建立了诸“君长国”,在这一国家传统下(区分于《逃离统治的人们》中的无国家传统)使用彝文,并共享同一祖先传说,因此有着跨地区的族群认同(虽然各自认为的族名不同)。这一族群在民国以后着力建立族群共同体,共和国民族识别以后确立下的彝族,就是这一路径的终点。

评分

挺失望的一本书,要么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nation”,要么就是“大一统”思想作怪。人物传写得精彩,但是掩盖不了其对“彝族”是否是一个“nation”这一关键问题的苍白无力。边缘族群的少数精英接受近代“nationalism”启蒙后,建构自己族群的“nationalism”的事例多如牛毛,但不意味着存在着“nation”。用罗新老师的话讲,“nation”就是政治体。 所谓“夷人”恐怕与缅甸高地的人群一样,其共同的身份认同来自于其他社会(这里为汉人社会)所施加其上的标签。 作者也不得不承认:“被识别为彝族的人群的自称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自称都难以让所有人接受,外来的标签‘夷’,反而具有广阔的覆盖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