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阎步克,1954年11月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史学论文百余篇。
从历史进程来说,秦汉为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的起点,也是从战国末年分封制解体到集权制进化的一个高峰。从东汉末到魏晋,豪右并起,皇权不振,士族唱主角,是为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的低谷。南朝虽终结门阀政治,但由于深受长期的士族政治影响,轻实政务虚玄,自刘宋之后,进取之...
评分 评分《波峰与波谷》阎步克 秦汉是一个大的变革,隋唐也是一个大的变革。自战国变法已降到秦汉王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时候皇帝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呱呱坠地了。战国到秦汉的这个历史转型确立了2000年各王朝的基本政治架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以上三者,就是中国...
评分 评分看看教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你大概可以了解了他的思路了吧!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一位北大教授的回答(转) 若不是从"实用",而是从"史学对人类生活是否有意义"这一角度提问,那么还有另一些回答。"实用理性"是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对一门知识非得要问它是否"实...
此书似可看作阎先生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等学术专著的简约读本。脉络清晰,要言不烦。所论虽是过往的历史,历史却连接着当下。令人困惑,令人深思。十八年三月廿二日阅讫于长沙望岳楼,是日春和景明也。
评分好气啊,现在才读到这本书,不然很多问题不会疑惑那么久!
评分一本不错的书。高中课本几乎照搬了此书观点。此书对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说明与分析,语言比较生动,分析也很细致,读后收获较大,对我国政治制度与思想,社会演变过程有了一些认识。
评分先秦法制的礼学渊源与汉魏之后的政治生态形成
评分4.5;科普性与可读性结合甚好,虽可见钱穆、陈寅恪、田余庆等大家的影响,但就其提出之“中轴”概念阐述得深入浅出,且颇有新意与见解,序言写得尤其明晰。以电波波形的轨迹来类比秦汉魏晋南北朝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于复杂政治/文化景象中捋出波动震荡环绕之主轴——动态与常态夹绕并生且螺旋上升的统治模板,即皇权的巩固与旁落划出的峰谷曲线;帝制两千年,秦汉乃垂范奠基,是谓“百代多行秦政法”,虽有旁逸斜出,然其振幅动荡始终处于可控区间,最终向“中轴”回归。为佐证此观点,深入探究由秦至唐的官僚体制,考量官职与官员构成,自战国学术派别林立,秦以法家指导,汉独尊儒术,道家于魏晋化为玄学,直至异族南迁汉化,士人阶层及其文化传统始终贯穿(士族来自官场与世林的互动),这份政治遗产具有独一无二的连续传承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