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社会学 阶级固化 社会阶层 美国 教育 机会不平等 社会科学 政治社会学
发表于2025-02-02
我们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罗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学家,曾担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荣获政治学界最高奖约翰·斯凯特奖,且为2013年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得主。曾出任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目前著书14部,被译为20多种语言,在比较政治、美国政治、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领域均做出过卓越的原创贡献。代表作《让民主运转起来》和《独自打保龄》是过去半个世纪引证最多的社会科学著作,在国内学界和思想界也有深远的影响。多年来,他担任过多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以及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资深顾问,其学术思想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草根社会运动的勃兴。
译者
田 雷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教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雅理译丛》主编。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博士(2008年),耶鲁大学法学硕士(2010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美国宪法的历史与理论、中国政治与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政治理论。近期出版的译著包括《我们人民:转型》和《林肯传》。目前正与几位年轻的朋友共同编辑“雅理读书”微信公众号(yalipub)。
宋 昕 复旦大学古籍所先秦两汉文学专业在读硕士,曾就读于重庆大学博雅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研究方向是两汉的史学与文学。
剖析了家庭结构、学校环境、邻里社区、养育方式对美国孩子成长的影响,道理都是相通的,对国内养育孩子有非常大的启发性。
评分读罢让人心碎。如果说帕特南上一本书还是关注社会资本对于民主体制运转的作用,这本书更关注教育、公正、道德等这些关键的问题,而人们对穷孩子遭遇的束手旁观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阶级分化、家庭结构、社区资本、教育方式、学校条件、种族差异,众多繁复的因素叠加起来,共同构成美国当今触目惊心的分化现状。不同的出身背景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际遇又造成下一代的悲剧。上等人变得漠不关心,甚至完全不知情,下层人更疲于奔命无力改变。“我们的孩子”逐渐变成“你们的孩子”,读到全书最后一句话险些泪目:“事到如今也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些孩子的义务。因为我们和穷孩子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
评分每一章皆用不同的故事对比(工人阶级家庭vs中上阶级家庭),在对比中揭示了经济隔离、阶级隔离、种族隔离、居住隔离、学校隔离等残酷的现实,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留给个人努力的空间越来越少,美国梦越来越衰落,书中所分析的也是我们目前的状况。
评分仅就美国的状况而言,这大概就是一个社群主义者的教育诊断,以便利抽样的访谈故事承载扎实详尽的统计数据,结尾也给出了极其明确的解决方案——坦率说,明确得让人心生怀疑。暂且抛开这份怀疑,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当我们在中国语境下谈美国教育时,究竟是将其当作中国状况的镜像,借他乡之殇进行自我安慰,鼓吹「无声的革命」;还是将之当作某种忧喜参半的前景,看到我们甚至没能做到那些帕特南眼中的理所当然(如公立教育投入平等),而只是复刻了教育系统中的效率转向。悲观的说,这一状况或许注定会越演越烈:帕特南却并未清楚地看到,正是我们的教育系统不断生产出的关于我们自身的知识(如幼教、脑科学、营养学)将教育变成了一个专门领域,而专门领域中向来没有公共精神的容身之地,只有或公或私的投入产出和马铃薯式的生活。
评分我受不了这种翻译风格,我觉得在智性的幽默与油滑的俗套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诸如撕逼、单身狗这类网络词汇,使用当慎重,格调实在太低。相比作者的分析,我实际更喜欢看那些田野调查的案例,在这个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美国孩子的问题,亦是我们孩子的问题。
作为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作者本人在1950年代的俄亥俄州小镇长大,他虽然出身普通,但成为哈佛教授。这除了他本人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宏观的社会支持,当时的美国经济迅速扩张,蓝领和白领的相差并不是特别大,社区凝聚力丰沛,教育与社交并没有在阶级间隔离。大多数人不论出...
评分 评分 评分其实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在后边),因为它写得新,让我们看看美国人最近怎么吐槽自己的国家的教育和生活。这很好。看起来美国人和现在的中国没什么两样,有钱的更有钱,没钱的更没钱,拼爹、学区房、虎妈、拼成绩……这很好。可为什么写这本书的美国人觉得不好呢? 因为...
我们的孩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