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入画,画入屏风。
集合了准建筑形式、绘画媒材和绘画图像的多样角色与模糊身份,屏风赋予画家绝妙的灵感,也给希望提供崭新视角、探寻复杂路径的美术史家带来契机与挑战。
本书的研究将围绕屏风展开,打破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涵盖多种艺术和文化类型,从肖像与图画叙事到窥视与伪装,探索屏风在中国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进而关注一个颇为宏大的问题——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
答案在层叠纵深的空间之内,在亦真亦幻的画屏之上,在绵联展现的手卷之中。
巫鸿(Wu Hung)
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一直希望能把宋人毛滂的《烛影摇红》“松窗午梦初觉”一词引用一下,好吧,我很高兴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一亩清阴,半天潇洒松窗午。床头秋色小屏山,碧帐垂烟缕。 枕畔风摇绿户。唤人醒、不教梦去。可怜恰到,瘦石寒泉,冷云幽处。 词人的日子过得很不错,能在成...
评分书还是给人很多启发,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核对插图出处时吓了一跳,我在笔记里写了,绪论里太和殿屏风被写作乾清宫的,汉墓壁画的出处也不对,线描图是原来考古报告中的吧,费唯美描了一遍就成她的了?!美术史家是不是也得注意点儿啊,如果所有的细节都有出入,那最后的结论会不...
评分虽然并不喜欢记笔记,但是读此书,却是忍之不住,提笔狂记,很有一种偷师的快感!!! (作者说他看中国绘画的角度是从“媒材”和“再现”,我更倾向于从字里行间寻找空间角度相关的字眼) (一)绪论 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是中国绘画? 绘画即是“图像的载体” 图像-事...
评分虽然并不喜欢记笔记,但是读此书,却是忍之不住,提笔狂记,很有一种偷师的快感!!! (作者说他看中国绘画的角度是从“媒材”和“再现”,我更倾向于从字里行间寻找空间角度相关的字眼) (一)绪论 这本书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是中国绘画? 绘画即是“图像的载体” 图像-事...
评分按需。本书的研究将围绕屏风展开,打破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涵盖多种艺术和文化类型,从肖像与图画叙事到窥视与伪装,探索屏风在中国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进而关注一个颇为宏大的问题——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
评分本书也属于电子书不能彻底取代实体书的证据之一,平常喜欢时不时在书页上钩钩划划的我,面对如此考究的印刷完全不敢擅动,一如典雅庄重的文笔,对屏风乃至中国文化和生活本身的思考与阐述,选择屏风乃是因为其汇聚了实物、绘画媒材、绘画图像三重特性,屏风让绘画具备内在的叙事性,创造神秘感和悬念的物象,绘画图像反映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韩熙载夜宴图》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透视的方式也是镜子反映内心,卷轴则是图像与文本共同构成的载体;白居易诗歌与屏风的交互,诗意的表达(诗文的明喻)转换成视觉的暗喻/视觉幻象;论及屏风的“幻视作用”时,中国版的皮格马利翁、杨国忠因屏风暂时瘫痪的故事等,简直精彩;总体而言巫鸿的研究方法十分值得借鉴学习推而广之;另外国外美术馆到底收藏了多少中国古董
评分三星半
评分读这本书是一次丰富的视觉之旅,作者选取屏风这个特别的角度,考察屏风图像在其绘画语境中的功能和意义, 屏风可以作为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区分建筑空间,可以作为画中所绘图像构造画面空间、提供视觉隐喻,也可以作为一种绘画媒材以供绘制图画。书中细读了三幅共事于南唐宫廷的画家的画,三种范式——《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和《勘书图》。 屏风像一句话中的分号,也像乐谱中两个小节的连接符,还挺浪漫的。虽然还有不少不理解的地方,但跟着“读”了不少画,知道了不少隐喻,很满足。
评分例证很多,有很多新鲜的观点,但看得我昏昏然,巫老师本身是中国人,著作翻译回来反而没有高居翰的好读,难道是翻译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