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十议

美术史十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巫鸿
出品人:
页数:157
译者:
出版时间:2016-1-1
价格:5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8052995
丛书系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巫鸿
  • 美术史
  • 艺术
  • 艺术理论
  • 美学
  • 历史
  • 文化研究
  • 美术史
  • 艺术理论
  • 中国美术
  • 绘画史
  • 艺术鉴赏
  • 文化研究
  • 历史批评
  • 视觉文化
  • 美学思想
  • 十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吗?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最近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

在《读书》杂志所开的专栏“美术纵横”,巫鸿发表了十篇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

“如果没有自成系统的方法论和操作规则,美术史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就很值得怀疑。”

“一个既非进化也非退化的历史。”

— 巫 鸿

作者简介

巫鸿,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巫鸿的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论的多项研究。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该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被《选择》杂志评为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进而被《艺术论坛》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其参与编写的重要著作包括《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巫鸿多次回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目录信息

一 代序:“美术”小议
二 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
三 美术史与美术馆
四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五 重构中的美术史
六 “开”与“合”的驰骋
七 “墓葬”:美术史学科更新的一个案例
八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九 美术史的形状
十 “纪念碑性”的回顾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从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想到古建筑保护 <原文开始>“对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的研究因此不仅仅是对一件作品原始创作状况的重构,而且也应该是对它的形态、意义和上下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转换的追寻。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  

评分

通观世界后现代历史,可以看到,美式中心主义土鳖的后现代主义史观,从来的首要任务,皆为——自创概念。对于美式后现代主义来说,这是需要一点文采的。只要是能够拟定出一个概念,美式后现代就可以围绕这个概念,进行跑马圈地了。甚至有些时候可以超越专业,进行跨行业的任意...  

评分

为观赏而创作的艺术品和创作者类作品的艺术家均出现在魏晋时期,在此之前的青铜、玉器和画像等作品首先是为礼仪和实用目的制作的,其作者则大多是无名工匠。虽然这些作品在晚近历史中获得了重要的商业和美术价值,但这些价值均为后代附加和转化。 无数艺术品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被...  

评分

从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想到古建筑保护 <原文开始>“对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的研究因此不仅仅是对一件作品原始创作状况的重构,而且也应该是对它的形态、意义和上下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转换的追寻。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巫鸿真的又有高度又humble,可以说是大家小书了。此书更像是一本大纲,每篇都可以开展为一个专题做进一步详细论述

评分

《读书》发文合集,基本上是在别的书里深入研究的题目的索引。仅此而已。

评分

门外汉看学者的文章。作为一张白纸,可以不带有任何派系观点和先入意识,完全遵循作者的逻辑,时时带着“原来如此”的赞叹。这大概是白丁看书的好处。学者对研究所带有的严肃、郑重的笔触和神情(脑补的)令人不禁起敬。

评分

六年后重读,收获又是不同。但配图实在是太糟糕,此版的开本比原版大,图片是直接放大的,因而大多数都呈马赛克状。比对新版的价格,三联真是无良。

评分

虽然讨论的都是比较宏大的问题,但读来仍然趣味盎然,能感觉到巫鸿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美术史这一学科所怀的焦虑、深情和沉思。他提到的很多问题,也是文学学科在近几十年来面对的同样问题,也许还更复杂——毕竟文学的“物质性”没有艺术史那么强,也不存在由于艺术品空间移位而产生的“转译”问题——文字与雕塑绘画相比,具有某种流动的稳定性。但近年来跨学科的话语风潮同样冲击着文学研究,更多的可能性与谬误都在被同时制造。有几点想法,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还是排斥PPT,坚持板书,可是本书中所提及的“语言”向“视觉”的转换并不是坏事,也无关传统坚守与否,其实还是根本的人类认识论已经发生了转移;而是关于墓葬艺术的研究思路,看的意义、看与不可看、给谁看等诸多问题,对文学研究同样是有启发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