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另一面

五四的另一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念群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278
译者:
出版时间:2019-4
价格:49.8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5646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思想史
  • 五四
  • 杨念群
  • 历史
  • 近代史
  • 现代中国
  • 民国
  • 五四运动
  • 历史反思
  • 社会变革
  • 青年思想
  • 文化转型
  • 启蒙运动
  • 近代中国
  • 思想史
  • 批判视角
  • 多元声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信息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名起的很有导向性。所谓另一面,便是暗示“五四”拥有着放之四海人人皆了然于心的本来面目,让人感觉作者会在书中另辟蹊径甚至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东西。我也是兴致勃勃的买来一看。读完之后真是哭笑不得。杨教授大名鼎鼎学富五车不敢质疑。但是我十分怀疑这本书是作者历年...

评分

其实作者行文是有一点啰嗦的,很多观点反复强调,不过明白了核心观点之后,也就好懂许多了。首先,作者对于传统的五四解释学进行了批判,这是解释学与中国传荣的道德教化律存在着密切联系,将个人觉醒作为价值前提,而忽略了社会改造的方面。因此作者主张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  

评分

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适逢五四纪念一百周年,也代表着大陆学术界对构建五四新叙事的尝试。作者在此书中对大陆史学家不加反思直接承传对五四运动的自由主义解释方法大为批判,鉴于对五四进行过度的“思想史”分析,杨念群提议用对五四研究”社会史化”,将五四扩展到清末革命和...  

用户评价

评分

如今提起五四人人都能说一句德先生与赛先生,本书则将五四放入一个更长的历史维度里,去考量那一代知识分子面对国家存亡和社会改造的历史抉择。关于个人主义兴衰的这一章我个人非常喜欢,在引入欧洲思考模式时,能在中国本土站得住脚的,其本身都可以在中国历史上寻得踪迹。放眼中国历史与现状,“个人”往往只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而不是目的。而个人主义的妖魔化也就从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仍需共勉。

评分

有点混乱难读。作者大有扫清一切五四“八股”之势,聚焦所谓“另一面”也就是“社会”的方面,但语气上却把“自由思想”当八股给扫了;须知社会改造也要有相应思想的突破,这种突破其实是以文化上批判、重构传统,思想上自由解放为基础的,本书其实并未脱出这个窠臼,却把这不同几个层面混在一起放在所谓“社会”的架子下写,这就造成了概念极度混乱:比如“民族-国家”的概念,一下子讲成政治性的“国家建制更新”,五四是“文化”对其的反动;一下子“文化”又脱胎于“民族”内涵中,文化的反动先声在于民族和国家两个概念的分离,真是想合就合,想拆就拆了。引文也一样,流畅易解的文字被作者一套就显得削足适履(引文很多没标注撰写的时间,思想的先后顺序及影响力是否符合作者的框架值得怀疑,不暇细查)。有价值的部分在第三章讲无政府主义。

评分

无论是政治运动还是一场文化改造运动,都是“人的觉醒”,没有就着“科学”和“民主”五四那一套单调的说法重复讨论,解读很多维。

评分

新版内容丰富了不少,但是逻辑上反而有点陷入矛盾。本来目标是摆脱启蒙伤痕叙事,结果第四章个人主义的衰亡史看起来却很像启蒙伤痕叙事,与第三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观和第五章从“社会”理念到地方实践不甚协调。另外作者关于“个人”很快被“社会”统摄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公私观的限制的看法,主要依据沟口雄三的观点,也让人觉得回到了作者批评的文化本质主义。当然不管怎么说,作者还是把握到了问题的核心。他也并没有要让大家与工农兵相结合,不应该给人扣红帽子。

评分

其实没期待中的新意,一些史料可以看。五四那代人其实不懂“西方”,陈独秀说西方“自古是个人本位”,这些都很荒谬,其实人家古老传统一样的是共同体本位。当然,对西方的隔膜,当时保守派也差不多,钱穆先生也想象,西方“工商社会,重视个人”,中土是“农耕社会,重视家族”,类似的还有梁漱溟等,都这类论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