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另一面

五四的另一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念群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278
译者:
出版时间:2019-4
价格:49.8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5646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思想史
  • 五四
  • 杨念群
  • 历史
  • 近代史
  • 现代中国
  • 民国
  • 五四运动
  • 历史反思
  • 社会变革
  • 青年思想
  • 文化转型
  • 启蒙运动
  • 近代中国
  • 思想史
  • 批判视角
  • 多元声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信息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纪念五四?纪念谁的五四?谁在...  

评分

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适逢五四纪念一百周年,也代表着大陆学术界对构建五四新叙事的尝试。作者在此书中对大陆史学家不加反思直接承传对五四运动的自由主义解释方法大为批判,鉴于对五四进行过度的“思想史”分析,杨念群提议用对五四研究”社会史化”,将五四扩展到清末革命和...  

评分

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适逢五四纪念一百周年,也代表着大陆学术界对构建五四新叙事的尝试。作者在此书中对大陆史学家不加反思直接承传对五四运动的自由主义解释方法大为批判,鉴于对五四进行过度的“思想史”分析,杨念群提议用对五四研究”社会史化”,将五四扩展到清末革命和...  

评分

评分

这本书出版于2019年,适逢五四纪念一百周年,也代表着大陆学术界对构建五四新叙事的尝试。作者在此书中对大陆史学家不加反思直接承传对五四运动的自由主义解释方法大为批判,鉴于对五四进行过度的“思想史”分析,杨念群提议用对五四研究”社会史化”,将五四扩展到清末革命和...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因论:五四知识精英激烈反传统,是骨子里有“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遗传。古人习惯先解决文化问题,再解决政治问题。“思想优先”发明者为孟子。问题意识很好,可是写得太泡了。把毛泽东早期思想与五四的地缘政治联系起来,是个亮点。

评分

作者所谓的另面指的是将五四研究社会史化,也就是关注改造社会如何成为五四的主题,另外关注五四发生的社会环境与演化意义。作者在导论中批判了自由主义对于五四的解释,其认为“新启蒙”的解释遮蔽了五四“社会革命“的意义。运动有一个从政治关怀转向文化,再转向社会问题的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者,采取了疏离以国家建制为主体的政党政治运动,主要是对于民初的政治环境的失望,杨重点讨论了无政府主义者及毛的社会改造构想与实践。关于五四中”个人主义“的消融过程最有启发,其要因是”个人主义“完全是西方的产物,当时知识分子的解读更多针对冲破传统的束缚,而非真正意义的个体解放,正因为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在更倾向与从传统思维有意或无意中寻找答案,所谓公私观念的思路,进而与儒家齐家至平天下的思路合一,最终走向集团主义社会主义。

评分

百年之后,我们时代的苦闷、焦虑与出路又是什么呢?

评分

杨老师这本新书是有底本,但这次增添了一倍以上的篇幅,新增的内容不止一章呦。

评分

新版内容丰富了不少,但是逻辑上反而有点陷入矛盾。本来目标是摆脱启蒙伤痕叙事,结果第四章个人主义的衰亡史看起来却很像启蒙伤痕叙事,与第三章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观和第五章从“社会”理念到地方实践不甚协调。另外作者关于“个人”很快被“社会”统摄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公私观的限制的看法,主要依据沟口雄三的观点,也让人觉得回到了作者批评的文化本质主义。当然不管怎么说,作者还是把握到了问题的核心。他也并没有要让大家与工农兵相结合,不应该给人扣红帽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