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另一面

五四的另一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念群
出品人:世纪文景
页数:278
译者:
出版时间:2019-4
价格:49.8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5646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五四运动
  • 思想史
  • 五四
  • 杨念群
  • 历史
  • 近代史
  • 现代中国
  • 民国
  • 五四运动
  • 历史反思
  • 社会变革
  • 青年思想
  • 文化转型
  • 启蒙运动
  • 近代中国
  • 思想史
  • 批判视角
  • 多元声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最为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 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拓宽研究视野,重新思考政治史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

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

杨念群称自己“不守‘家法’”,实际上是他刻意创新已经成为了习惯。

——《新京报》

对已构成中国生活常识的部分历史观提出质疑和修正,想办法克服一种刻板僵化的认识,激活鲜灵的思想,是杨念群一贯的追求。

——《南风窗》

在中国史学界里,杨念群一直是个“时髦”人物……他身体力行地倡导“多学科对话”,探索一条把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中国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信息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五四的另一面》 荣获 《中华读书报》、华文好书榜月度好书 第五届单向街文学奖年度作品 《财经》杂志年度图书 新的一年,本书迎来了第二次加印,最新的加印版本综合大家的意见,优化了稿面,初版存在少数编校讹误,此次也得以更正。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本书初版面世时,...  

评分

评分

《五四的另一面》 荣获 《中华读书报》、华文好书榜月度好书 第五届单向街文学奖年度作品 《财经》杂志年度图书 新的一年,本书迎来了第二次加印,最新的加印版本综合大家的意见,优化了稿面,初版存在少数编校讹误,此次也得以更正。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本书初版面世时,...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也是为期末考试而读,但的确是一本好书,引人入胜,对五四作出了另一个角度的阐述,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脉络本身其实就是沿着对“国家”偶像批判与质疑的脉络展开的,以及被抬上神坛的“启蒙”演变成“人的宗教”之后,自然又无可避免地面临“娜拉走后怎样”的难题,甚至沦为小布尔乔亚暧昧而无力的呓语和呻吟。由此引出“社会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历史的必然了。由此再次想到鲁迅的超前性,甚至汪晖的“向下启蒙”,现在脑子还是很乱暑假要好好理一下……这学期翻了不少近现代思想史的书,把杨念群这本和李泽厚、王汎森、汪晖、许纪霖相关的文章一起比较着读更是感觉到了思想的张力。五四的内涵本身就足够丰富了,而作为神话的五四更加有趣,这又延伸到更长远的历史,以后或许可以去进一步深入研究一下。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李泽厚日常被que哈哈哈哈

评分

在这个关节眼下,万事都求诸高层下断语的时候,还有胆量讨论五四,值得肯定

评分

大失所望。这个标题还是太有迷惑性了。本质上是借五四为由头,梳理近代与社会有关的各种思潮,但思辨性太强,逻辑性较低,看两段就忘了核心观点是啥了,内容跟五四,或者说跟人们平时认知中的五四,相关度比较低。

评分

有点混乱难读。作者大有扫清一切五四“八股”之势,聚焦所谓“另一面”也就是“社会”的方面,但语气上却把“自由思想”当八股给扫了;须知社会改造也要有相应思想的突破,这种突破其实是以文化上批判、重构传统,思想上自由解放为基础的,本书其实并未脱出这个窠臼,却把这不同几个层面混在一起放在所谓“社会”的架子下写,这就造成了概念极度混乱:比如“民族-国家”的概念,一下子讲成政治性的“国家建制更新”,五四是“文化”对其的反动;一下子“文化”又脱胎于“民族”内涵中,文化的反动先声在于民族和国家两个概念的分离,真是想合就合,想拆就拆了。引文也一样,流畅易解的文字被作者一套就显得削足适履(引文很多没标注撰写的时间,思想的先后顺序及影响力是否符合作者的框架值得怀疑,不暇细查)。有价值的部分在第三章讲无政府主义。

评分

社会观念的生成问题的讨论,诸多论述使自身对于五四的认识得以转换,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