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中国在梁庄》,经过五个月的调查采访,还原了梁庄近四十年来的变迁史,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记录了中国的转型之痛、乡村之伤。
梁鸿,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著有文学代表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神圣家族》等;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等。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以及《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等。
家乡,一个让人心灵柔软的地方 文/狄大人 读这本书时,我经常忘记了时间的流动。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在我的身边找到。我不是读者,我是一个聆听者。 真实。 这是我对此书的第一印象。它的...
评分本来只是想草翻一下,可仅是序言就抓住了我,让我得知这又将是一部中国农民调查。 不过,是对我们身边的调查。是我们也心知肚明,看得到听得到,但未真正关注的身边的调查。 很显然,梁鸿在很用心地完成这项事业。感叹。敬佩。
评分唉。。。百年多难的中原河山。。。。 ============== 有一年我从上海回老家过年,错过了火车,买了机票,大年三十在新郑机场下飞机,找不到去市区的大巴,这时过来一辆出租车告诉我可以载我到市区,200块,我很生气,却没有别的选择,后来在亲戚家说起这件事,难免义愤填膺说...
评分几天下来,粗粗读来,梁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在农民眼里,社会仍然是别人的,他们不属于其中。所有的好与不好,他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只是'被拯救者',而不是主人公"可能是这本书里所有内容的总纲的话。 由于中国农民天生就没有太多的权利,天生的被捆绑在土地...
评分作者试图用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将乡村生活多方面地呈现出来。然而,其言辞之间还是给我造成一种别扭的不舒服的俯视感。我感觉,这本书是对于作者曾经身在其中的环境内的人和事的俯视,其中的叙述、分析、论述、感慨、写景、抒情,部分太过矫情,悲悯得有些做作,分析论述不过是...
就像是听了一庄子的蜚短流长家长里短,最有深度的话竟然是县委书记说的,但是细究下来其实他也没说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里面的景物描写我觉得相当的尴尬,有一种堆砌的感觉,反正读着不太自然,什么感想之类的也会让我不断地联想到高考阅读题中关于乡土丧失感的那类文章,也太没有新意了吧,想当初这类文章真是阅读到反感了。当然我觉得作为内容本身还是挺有趣的,也许会对基层工作有帮助?总而言之,我觉得既没有文学作品的美感,又没有学术作品的深度,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并不是抢先说出这个毛病就没有毛病了,哼哼。
评分在回家過年的火車上一口氣讀完。書裡書外,都一片活生生的現實中國。
评分这个题材其实我很感兴趣,写的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以一个村庄为切入点由小见大反应出中国的面貌。但是不知道是气场不对还是怎么的,读起来总觉得不喜欢。
评分这个题材其实我很感兴趣,写的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以一个村庄为切入点由小见大反应出中国的面貌。但是不知道是气场不对还是怎么的,读起来总觉得不喜欢。
评分被高估了,上高一时读到的话可能会觉得好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