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暹罗

图绘暹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国] 通猜·威尼差恭
出品人:
页数:292
译者:袁剑
出版时间:2016-10-1
价格:58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66203
丛书系列:人文与社会译丛
图书标签:
  • 泰国
  • 历史
  • 东南亚
  • 人类学
  • 社会学
  • 东南亚研究
  • 政治学
  • 地理
  • 图绘暹罗
  • 泰国历史
  • 文化绘卷
  • 古典艺术
  • 暹罗风情
  • 手绘地图
  • 东方美学
  • 皇家风貌
  • 传统工艺
  • 异域风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前现代的“暹罗王国”是如何变成了“泰国”这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谓的“泰国性”是如何形成的?泰国的“国家感”是什么?地理学以及制图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泰国历史中发挥了怎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部东南亚研究和边疆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史学家通猜·威尼差恭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答。他提出,旧的本土空间观被新的西方地理学话语替代,边界、主权、边缘等概念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泰国的“地缘机体”被一步步塑造出来。本书突破了以往民族国家研究的范式,从独到的角度重新讲述了这段历史。

作者简介

通猜·威尼差恭,泰裔美国历史学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南亚历史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早年求学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后在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起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1997至1999年担任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担任亚洲研究协会主席。他的研究对泰国民族主义的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著作《图绘暹罗》曾获亚洲研究协会哈里·J.班达奖。

目录信息

中文版前言
序 言
致 谢
导 论 国家感的存在
国家感的两种认同
泰国性的积极和消极认同
泰国研究
解释上的斗争
作为文化建构的暹罗
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 本土空间与古代地图
神圣的地形学
想象空间的描述:古代地图
不同空间观的共存
第二章 一种新地理学的到来
两个世界,同一空间:现代世界的来临
突破:脱胎于星相学的天文学
新模式下的空间:现代地理学
被编码的空间:现代地图
模式:模糊与替代
第三章 边界
西部边疆中的西方边界
边界观的冲突
没有边界的王国
第四章 主权
等级化的国家间关系
共享主权:一种生存策略
多重主权与欧洲人
第五章 边缘
重叠的边缘
“我们”空间的塑造
新的边缘:暹罗与英国当局
军队对分界面的塑造
第六章 制图:一种新的空间技术
西方地图中的暹罗
暹罗的西方制图
地图对“我们”空间的塑造
地图绘制中的交锋:释放出的一种致命武器
第七章 地缘机体
地缘机体的出现:制图的胜利
地缘机体的授权
超越领土与地理学
第八章 地缘机体与历史
1893年的伤痕与断裂的过去
泰国过去假设的地缘机体
历史地图集
情节化的过去
重塑的过去
结 语 地缘机体、历史与国家感
“我们自身”与他者对立的形成
敌人的作用
泰国性的边境
符号的权力
最后的话
资料注释
注 释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评分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荷兰人在占领东印度群岛后,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想在西里伯斯岛的两个当地小王国之间划定边界,于是召集他们,询问边界究竟在哪里。两个当地首领都同意A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沼泽的最远点,B的领地边界在能看到大...

用户评价

评分

熟悉后殖民理论的人或许从书名就能获知最主要的结论,但作者将地理知识与国家话语之间的历史梳理非常值得学习。当然了,这种perspectivism的方法也不可能是故事的一切。

评分

現代的地理學與繪圖技術作為一種新的符號系統替代了前近代的概念,并讓解讀者學會了一套新的語言。利用這套新的語言,泰國以一種現代的方式管理并吞併邊緣地帶的邦國。在君主立憲之後,地理學與地圖在歷史學的幫助下成為想象過去的工具并,塑造“泰國性”:“痛苦被一幅地圖視覺化”。國學,《時局圖》,晚清的帝國主義與此類似。

评分

暹罗既是中国的近邻,亦是中国的镜像。

评分

就國家感的敲問來說沒有超過這本書的。導論開宗明義交待問題意識,由法政大學事件延伸思考國家感的自然性,第一至二章回顧古代本土和西方地圖之於空間的意義,第三至五章分折古代本土邊界、主權、邊緣的概念,第六章至結語描繪排他性地緣機體降臨和新歷史書寫誕生的過程。綿密的思維和符號學與歷史學的結合構成了這部東南亞研究的里程碑。但一些名稱使用很混亂,Tonkin、Annam、Kingdom of Ava等在不同時空語境其實都有特定意涵。又,邊緣一章今天可以跟James Scott對話,高地如何成為「我們自身」的一員。感覺到譯者很努力,但可能因為出身內亞研究,這個譯本還是很有問題,既有早期阿瑜陀耶大城時期(頁32)等低級錯誤,又不遵循通行譯法(小乘佛教、籣那、賀人),把lai譯作「萊國」而非萊州也很奇怪。

评分

2017第1部。对作者毫无了解,但阅读过程中,觉得此人肯定有西方背景,后查知果然担任过美国亚洲协会主席。这种论调在西方颇为流行,基本属于后现代思潮中,消解殖民主义,淡化西方霸权色彩的一种典型。作者本身的史实叙述没有问题,不过在叙述观念转变时,忽略了一个前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本就存在不同的政治理念,但在殖民时期,西方所谓近代化,却是极度排他,以武力或政治强行吸纳对方进入体系。而朝贡体制转变为民族国家,也正是因应了巨大的现实威胁。这种威胁不通过谈判,而通过武力表现。如今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很多虽然出于反思,但烙印难除,同时与政治现实,意识形态藕断丝连。举例来说,在现今的世界体系中,民族自治,人权高于主权,干涉内政这些互有冲突的符号话语,都被随心随意使用,最终落实到实力处。此书也不过是类似理念反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