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此书被标为“想读”已经是一年之前的事情,这期间刚好读过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两本书从描写对象上说较为相似,只是《夹边沟记事》讲得是劳改农场的右派,是属于问题比较严重的一类人,而本书只是各种小“问题”的小人物。两本书的相似性,不免让人加以比较,而阅读《夹边...
评分在《忍不住的“关怀”》之后,忍不住又看了杨奎松先生的又一本书《“边缘人”纪事》。都是记录建国后政治运动中人物的命运,比起前者所重点聚焦的三名著名知识分子,“边缘人”记录的都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若非作者翻档案翻出来,恐怕他们的事迹不甚可能为人所知。然...
评分 评分刚刚得知教授又出新书的时候就很激动,特别是理想国这个系列的书,很有一种学术质朴的味道,愈发勾起人无限的阅读兴趣。题目就更加吸引人了,《“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整本书就是八出悲剧,悲剧的主演就是封面和封底上的八位愁眉苦脸的肖像...
一方面新政权需要这些人献祭,另一方面也有些过于严苛。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书中这些小人物还不是最底层的。
评分台湾自由之声电台的出镜频率可以说非常之高了。
评分这些小人物,见识其实大都比普通百姓更深,个性上也更强一些,所以噩运不断,最终大都像温斯顿一样。第五篇那个团支书,应该是沈阳人,其他的看不出来。
评分不如预期,有意犹未尽之感,不知是不愿再说,还是不能再说。即使对并非关注重点的一般问题分子,也要进行细致缜密、扩日持久的外调内审,中共建政之初的执行力与敏感度的确够强。对读者而言只是故事,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生活,这就是党和国家凯歌行进的时期。
评分杨老师的本意还在于最大可能地还原当时的社会面貌与当事人所思所想,至于为谁辩护或反思制度设计,则不在考虑范围内。作为研究素材当然是够了,但是总觉得有一些单薄与孤立,毕竟材料限制太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