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改造的旧警察 | 身败名裂的团支书 | 提心吊胆的大夫 | 疗养院里的“反革命”
自甘“堕落”的青年教师 | 爱讲怪话的文化教员 | “搞关系”的业务员 | “特嫌”缠身的技师
本书关注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边缘人”群体,他们很普通,人数很多,经历大多坎坷而复杂。杨奎松教授以八个出身、地域、职业、经历各不相同的“问题人物”为个案,重构他们的人生经历,从最贴近的距离,观察和体验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对普通人的影响。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刚刚得知教授又出新书的时候就很激动,特别是理想国这个系列的书,很有一种学术质朴的味道,愈发勾起人无限的阅读兴趣。题目就更加吸引人了,《“边缘人”纪事: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整本书就是八出悲剧,悲剧的主演就是封面和封底上的八位愁眉苦脸的肖像...
评分最近阅读的系列都围绕近代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历史,杨奎松先生的边缘人让我不觉闪现出了几个关键词,并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分享给你们。 一是历史。前言中,杨先生开门见山,历史研究不是给人做师爷,帮人做传记、证清白的。透过每个边缘人的故事,你就会成为那个...
评分在《忍不住的“关怀”》之后,忍不住又看了杨奎松先生的又一本书《“边缘人”纪事》。都是记录建国后政治运动中人物的命运,比起前者所重点聚焦的三名著名知识分子,“边缘人”记录的都是籍籍无名的小人物,若非作者翻档案翻出来,恐怕他们的事迹不甚可能为人所知。然...
1.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TG的档案制度法力无边,档案如影相随,从摇篮到坟墓,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伴侣。 2.在谎言即真理,实话即犯罪的年代,没有人是幸存者。 3.全能主义政体下,个人的命运被国家和组织所控制,政治社会塑造并制约着个人的行为,个体却并非整齐划一,而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或适应或抗争。但历史车轮滚滚,多少无名墓碑只能被无情碾压而过,不留痕迹,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人民”。 4.杨奎松对史料的掌握和运用应是学习的重点,档案资料和史实紧密结合,透过个案分析对历史进行侧面解剖,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也很少直接的评论,用史料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评分“如果我们的研究反而会因为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立场,造成更多的仇恨、对立,甚或伤害,那我说,这种学问不要也罢。”
评分自从输掉了徐蚌会战,这种全民性悲剧是必然的。另外,很多人的”不良“言论所展现的三观远胜于当今启蒙公知。
评分“如果我们的研究反而会因为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立场,造成更多的仇恨、对立,甚或伤害,那我说,这种学问不要也罢。”
评分★★★★☆比事实更荒谬的是事实本身,比电影更精彩的是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