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论

知识分子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作者:[美] 爱德华·W·萨义德
出品人:
页数:175
译者:单德兴
出版时间:2016-10-1
价格:CNY 2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57327
丛书系列:学术前沿
图书标签:
  • 萨义德
  • 知识分子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社科
  • 哲学
  • 思想史
  • 美国
  • 知识分子
  • 思想
  • 文化
  • 批判
  • 人文
  • 社会
  • 启蒙
  • 理性
  • 独立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知识分子论》一书原是萨义德在英国BBC广播公司很有名气的瑞思系列讲演(Reith Lecture)稿,原名是Repres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直译就是《知识分子的再现》),单德信说,萨义德的“Representation”至少有4种涵义:“知识分子为民喉舌,作为公理正义及弱势者/受迫害者的代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向大众表明立场及见解;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也代表/再现自己的人格、学识与见地,”所以他干脆译成了《知识分子论》。萨义德本人倒是在《序言》中对他讲演的知识分子这个主题有一个简单的说明:“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是局外人、'业余者'、搅扰现状的人。”他的这个看法与我们所习惯的知识分子定义是全然不同的,现在社会上一般是把受过教育的专业人士看成知识分子的,根本没有想到体制以内的专家学者是不是知识分子都有问题!萨义德有他自己的理由。

萨义德认为,有两种知识分子,一种是现实社会中的多数知识分子,包括书籍的编辑和作者、军事战略家和国际律师等,他们所说、所用的语言都变成专业的,可为相同领域的其他成员所使用,而专家与专家之间的共通语言是非专业人士大都难以理解的。他们很可能关在小屋子里,有着安稳的收入,却没有兴趣与课堂外的世界打交道。他们的文笔深奥而又野蛮,主要是为了学术上的晋升,而不是促进社会的改变。他们迷失于众多细枝末节中,沦为只是社会潮流中的另一个专业人士。还有一种知识分子。他们的活动本质上不是追求实用的目的,而是在艺术、科学或形而上的思索中寻求乐趣,简言之,就是乐于寻求拥有非物质方面的利益,因此以某种方式说:“我的国度不属于这世界”。萨义德将他们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斥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是他们的本色。他们应该甘冒被烧死、放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险。这样的人数量必然不多,也无法以例行的方式培育出来。他们必然是具有坚强人格的彻彻底底的个人,尤其必须是处于几乎永远反对现状的状态。他们是特立独行的人,能向权势说真话的人,耿直、雄辩、极为勇敢及愤怒的个人,对他而言,不管世间权势如何庞大、壮观,都是可以批评,可以直截了当地责难的。萨义德赞赏知识分子站在相对弱势的阶级、弱势者、少数民族和国家、地位较低或势力较弱的文化和种族一边。这并不是故意和政府作对,而是要时时维持着警觉,永远不让似是而非的事物或约定俗成的观念带着走。

真正的知识分子会觉得处于一种流亡的状态,这不一定是真实的流亡,更是指在一个社会中成为圈外人。萨义德指出,因为流亡者同时以抛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时此地的实况这两种方式来看事物,所以有着双重视角,从不以孤立的方式来看事物,而且不只看事物的现状,还能看出前因。即使不是真正的移民或放逐,仍可能具有移民或放逐者的思维方式,面对阻碍依然去想像、探索,总是能离开中心,走向边缘,在边缘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而这些是足迹从未越过传统与舒适范围的心灵通常所失去的。

作者简介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1935年11月1日~2003年9月24日),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也是巴勒斯坦立国运动的活跃分子。萨义德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他童年大多数时间在埃及开罗度过,从小就接受西式教育。1953年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又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多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也曾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萨义德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阿拉伯语和法语 。其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2003年9月,萨义德因白血病在纽约逝世。

萨义德著作等身,其中以《东方学》(Orientalism,1978)闻名遐迩,此著成为后殖民与后现代主义辩论的先锋。20年来,萨义德著述不辍,焦点扩及政治观察、文化批判,甚至音乐述评等范畴。与此同时他还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投入巴勒斯坦解放运动,其学术建树和政治参与都很引人瞩目。

他的其他著作还有:《开端:意图与方法》(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1975)、《巴勒斯坦问题》(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1979)、《文学与社会》(Literature and Society,1980)、《报道伊斯兰》(Covering Islam,1981)、 《世界、文本、批评家》(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1983)、《最后的天空》(After the Last Sky,1986,与Jean Mohr合著)、《文化与帝国主义》(Criticism In Society,Culture and Imperialism,1993)、《知识分子论》(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1994)、《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Out of Place: A Memoir,1999)、《放逐论及其它散文》(Reflections on Exile,2000)等等。

目录信息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章 知识分子的代表
第二章 为民族与传统设限
第三章 知识分子的流亡——放逐者与边缘人
第四章 专业人士与业余者
第五章 对权势说真话
第六章 总是失败的诸神
附录一 论知识分子——萨义德访谈录
附录二 扩展人文主义——萨义德访谈录
附录三 萨义德专著书目提要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韦伯的〈学术与志业〉之后,知识人的地位被分离出来。与民粹主义所谓的“两张皮”理论完全相反,知识人被放在了与主流社会和建制的辩证对立面。赛义德的这本小书本来是作为英国知识界享有盛誉的Reith Lectures出版的,堪称赛义德被自我境遇激励所写出的最佳辩护词。他主张知识...  

评分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 一个人要具有怎样的特征,才可以被称作“知识分子”?对于这个问题,萨义德的回答截然不同于辞典上的那种“正确然而无用”的解释。甚至可以说,他所给出的知识分子的定义,全然与知识无涉。在他那里,知识分子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 萨...  

评分

从萨义德的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是独立于社会而又惊醒这个社会,从地域政治学派抽离出来的个人不受影响的发表作为人个人的观点而不是代表一个群体利益的观点,才是他眼中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抽离和西方传统思想的物质意识二分密切相关,我们中国讲...  

评分

本书英文原名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这书名本身就不好译。这里有两个核心概念的联结,其一是Intellectual,其二是Representation。 首先,将Intellectual译为“知识分子”当然没有错。但是,作为在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中所特指的一个人群,intellectual既不同于中...  

评分

我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理所当然的把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读成富有浪漫主义想象的随笔。其中作者论述班达的观点,班达将真正的知识分子定为:他们的活动本质上不是追求实用的目的,而是在艺术、科学或形而上的思索中寻求乐趣,简言之,就是乐于寻求拥有非物质方面的利益,因...  

用户评价

评分

端正态度,以及打假,但还不够满足。可能更多地放回个体生命中去讲,反而更好。

评分

知识分子不是自然现象,而是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知识分子并加以迫害的历史,就不会有知识分子的历史。 知识分子的产生,离不开产生知识分子的政治环境,一个既严厉又宽松的时代。没有产生知识分子的政治环境,也不会有知识分子。换句话说,知识分子总是与权力的苟合之物,不过是在一种权力的笼罩下反对另一种权力。知识分子能说的话,几乎不可能超过“权力”的允许范围。所以想说真话,几乎注定在国家之外,中心之外,专业之外,成功之外。——不然就去死吧! 本来期待本书可以从更大的视角,以史学方法考察知识分子的诞生、发展与死亡,揭示知识分子的本质,却发现本书只是凭激情与理想主义赞美知识分子、神话知识分子,而不是反思与批判。 但是应该理解萨义德的立场,他可能暂时不需反思知识分子,只是召唤知识分子。——读者却应警惕。

评分

(都第三版了,行文间还能见到“知识分了”这种错误,真让人尴尬)萨义德为知识分子的画像提供了三个关键词:主动、道德、知识。主动并不意味着他要时时批评,但要时时警觉,不随既定的观念而行;道德意味着他是个世俗之人,起点绝非虔诚的信仰,而仅仅是为人的道德观念;至于知识,则意味着他所拥有的,是见地,是经验,而非专业技能,他必须是个业余者,才有权力干涉现实的一切,而知识是他行动的基础。他要爱,却不可执意僵化;必须边缘,直至放逐自我,却还要寻求影响和改变。这是萨义德的自我辩护,也是知识分子稀缺的理由。

评分

端正态度,以及打假,但还不够满足。可能更多地放回个体生命中去讲,反而更好。

评分

2018 1;知识分子是最严重的道德洁癖/愤世嫉俗者 他们只能遵循自己的良知行事;书中的观点现在看来已经是陈词滥调 理想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抱着良心站在弱势的一边为弱者发声 同时不畏权力的利爪永远站在反抗权威的最前线 而事实是当下的专业分子取代了知识分子成为权力的顾问 权威变得肆无忌惮 更可悲的是 连应该与知识分子同盟的弱势群体=无权者也开始讽刺嘲笑知识分子 使他们的地位 存在感 责任意识一落千丈 而时代的进步使成为知识分子的门槛降低 与专业性相比更强调“业余性” 不在于谁能替谁发声 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社会讨论中 即使声音再小也能超过为数不多的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声音;与知道自己在抗争什么相比 知识分子更应该明确抗争的目的在哪 绝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叛逆与反抗;豆瓣是理想的“业余”知识分子聚居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