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本次率先出发的是《出梁庄记》,《出梁庄记》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去外地打工的父老乡亲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此书由梁鸿探访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是“梁庄”范本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最细节的观察。
梁鸿,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关系研究。著有文学代表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神圣家族》等;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中原五作家论》《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等。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首届青年作家以及《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度“中国娇子青年领袖”等。
这是《中国在梁庄》的姊妹篇,作者继前几年回村潜行几个月后,为了新书又在老父亲带头之下南北西东奔袭各地,深度访问(甚至可以说是一同体验生活)了几十位在外打工的梁庄人,全方位讲述了梁庄外出务工闯天下的这个群体的故事。 这些曾经年轻或正年轻的梁庄人,几十年逐渐成...
评分费孝通时隔几十年以后,中国的乡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梁庄人已经走出梁庄,走向了全国各地,最远的甚至去西班牙打工,那么看看走出梁庄以后的梁庄人到底是什么样?看看这些走出去的梁庄人是不是还会回去呢?梁鸿带着疑问开始了寻找梁庄人的旅程。
评分农民工与父老乡亲 评《出梁庄记》 《出梁庄记》可以看做是《中国在梁庄》的续集,作者梁鸿老师通过自己一次次的拜访和聊天,用自己的语言和梁庄的进城老乡们的对话整理集结而成;它是梁庄的进城农民们的生活写照,也是中国千万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纪实。这些农民工们在城市里的生...
评分梁鸿的《出梁庄记》,原本叫“梁庄在中国”。这两个名字各有其特点,后者是沿承其前作《中国在梁庄》,继写梁庄的留守群落之后,再写梁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外出务工者,是有“梁庄在中国”之谓;而“出梁庄记”,显然仿《旧约》中“出埃及记”,淳朴的乡民亦要去“寻找奶与蜜...
评分从知道梁鸿在写这本《出梁庄记》起,我就颇为期待。因为她的上一本书《中国在梁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已过两年多的今天,我依然能记起她在书中描绘的那个日渐破败的村庄和村里那些看似淡然,内心却充满困惑的村民。在本书前言中,她写道:“2010年《中国在梁庄》出版,它...
非常反感作者的叙事口吻,俯瞰众生的高贵感盖都盖不住,既没有何伟的冷静犀利,也缺乏柴静的悲天悯人(仅从叙事的角度来讲)。给四星是因为书中展现的现实,自有万钧之力。
评分“我努力了一下,没有办法,也就算了。”跟作者一样羞愧,我的无数次乡村或者农民工采访,都在这种心理中进行,某种意义上,我还不如直接说想逃离乡村的人来的干脆。第二本比中国在梁庄好看多了,虽然形式一样,但前后有联系,抛开那些一如既往的感性,能看到诚意。
评分一个人坐在书店里看了两章,突然想起来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然而城市早已经把他们遗忘了,这个社会也把他们抛在了后面,尘土飞扬。生于尘,归同尘。 无知真可怕,然而我们集体无知,集体选择遗忘。 终有一天会发现,我们也会被忘记甚至是被抛弃。
评分曾经以为自己已经理解农民工很多,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是冰山一角。长大以后,很少遇到一本可以读得热泪盈眶的书。
评分这不是什么农民的疼痛,这是关于一代又一代底层百姓如何被活着磨成齑粉,被活着调和成水泥,被活着灌注进共和国的地基的记录。当然,比之前搞温州人类学那位要细腻的多,也文采飞扬得多。不过还是能感受到受过学术训练的作者对话语鸿沟的茫然。过早丧失乡族经历导致了双方站在人生的两岸,内心激荡而不知所措,沟通往往在抗拒、冷淡、夸大和演义之间波动,如同吉他和音箱之间失控的overdrive效果器在断断续续的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