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中情局、穆斯林兄弟会,
普利策奖得主、《华尔街日报》前德国分社社长,
追踪欧洲伊斯兰激进运动70年!
慕尼黑清真寺与恐怖活动有着令人不安的联系。
1980年代,马哈莫德•阿布赫利马是清真寺的常客。不久后,他就去了美国,1993年,由于试图协助炸毁世贸中心,被判入狱。
1999年,德国警方窃听了达卡赞利的家并跟踪了他在清真寺的接触对象,其中有一位很特别的男士,穆罕默德•阿塔。两年后,阿塔驾驶着第一架飞机撞进了世贸中心。
在其后的数年里,又发生了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事件,而嫌疑对象都是在欧洲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年轻穆斯林,这让调查人员万分震惊。
对慕尼黑穆斯林的争夺,给西方带来了一种致命的意识形态。
伊斯兰激进主义,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暴力的思想体系,为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在2001年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中,西方直接体会了这种暴力。而它的历史更为久远,困扰了世界各国好几十年。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美国曾试图争取穆斯林在阿富汗对抗苏联,著名的基地组织就是在那时诞生的。但慕尼黑清真寺还要往前推三十年,那是冷战之初。在这里,德国,穆斯林卷入的是一场心理战,一场观念之争。
整个西欧,穆斯林人数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是美国的四倍。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并没有逃过伊斯兰世界的眼睛。在这历史性演变的关头,穆兄会已经把自己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了西方社会。
没有人能说得清西方对穆兄会既迷恋又排斥的心态。最著名的伊斯兰激进主义组织就是穆斯林兄弟会,正是穆兄会,把清真寺变成了一个实现党派目标的基层政治组织。而穆兄会在西方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起源于运作慕尼黑清真寺的那一小群人。
伊恩•约翰逊 Ian Johnson
中文名张彦,普利策奖得主,曾任《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和德国分社社长。现为《纽约时报》《纽约客》《纽约书评》等媒体供稿。除了宏观的经济议题,长期以来,宗教信仰议题一直是伊恩•约翰逊的写作主题,目前他一共出版了三本专著:《野草》(Wild Grass , 2004),《慕尼黑的清真寺》(A Mosque in Munich ,2010)和《中国之魂》(The Souls of China ,2017)。
“从来就没什么伊斯兰问题,只有机会主义者,各色政客,被误导的理想主义者滥用宗教的问题。”其实。所有的宗教问题都是如此,不止于伊斯兰教。当宗教信仰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出现问题。而这别有用心的人中间,有政客也有商人,还有个人欲望膨胀者。 我一边在看一边在想,...
评分 评分看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岳韦的译本。译者的名字让我想起七个老婆的韦爵爷,但译者的文风不偏不倚,整体显得不过不失,只看中文的字里行间,远远不如韦小宝有趣。没有找到Ian Johnson的原作,不知道文风是如何的。如果也像中译本一样无趣,那就太对不起这个主题了。 对不起主题...
评分“9.11”爆发之前,德国的情报部门监测到有个叫马豪姆·达卡赞利的叙利亚商人在一个小清真寺作礼拜,与一个很特别的男士穆罕穆德·阿塔有过接触,过了一阵,警方弄不清楚他们有什么事,就放弃了调查。然而,2001年9月11日,阿塔驾驶着第一架飞机撞进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震惊了...
评分对纪实文学和穆斯林感兴趣的,可以读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慕尼黑清真寺建立的历史,它的背后,各方势力的角逐。历史总是重复的,今日的事,很多能从那时找到蛛丝马迹。如果时光倒流,如果知今日状况,各方是否依然如此。伊斯兰教,于我们而言,很神密。在我的理解里,这个宗...
没有重点,线条太乱,作者根本无法把握全局。细节部分有头无尾。不值得一看。
评分切入点非常有意思。排版糟糕,note在文章里都不标注,要自己对着找,闹心。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概念,更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因此这个未经改革的宗教在世俗社会里发展只有“有教无国”一个出路。西方社会利用伊斯兰,而实际上伊斯兰才是那个猎人。
评分3.5。大概算是一个不小的发现,一篇很不错的调查,但文笔、写作条理实在一般,碰到调查重点以外的内容(如一开始的苏联部分)马上就硬伤、偏见乱飞。译文总体很流畅,但专名乱译基本已经是虱多不痒。
评分新疆存在感挺强的,以及周总理
评分没有重点,线条太乱,作者根本无法把握全局。细节部分有头无尾。不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