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
爱尔兰记者奥克莱里是苏联解体的见证者,在本书中,他以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为框架,围绕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斗争,将苏联最后六年的政治混乱、经济衰败、人心向背,用细致可靠的描写,表现得清晰而传神。
苏联陷入泥潭难以自拔,整个国家的命运和走向,最集中地体现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身上。每个人都看着他们,“就像狼群等着最强壮的两头狼对峙”,看谁会成为领导者。卑微不是戈尔巴乔夫的脾性,宽宏大量也不是叶利钦的风格。两人从最初的联手合作,到后来的冲突不断,终于变得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戈尔巴乔夫不能很好地判断他的人民,在自我认识上更加糟糕,而叶利钦则在动物般的直觉下,听到了远处历史车轮的轰隆声。
康纳•奥克莱利(Conor O’Clery),曾为《爱尔兰时报》驻莫斯科、伦敦、北京、纽约、华盛顿通讯记者。因报道苏联解体和九一一事件,两次获选为爱尔兰年度最佳记者。另著有 The Billionaire Who Wasn’t。
在阅读此类非虚构写作中,文字所传递的镜头感要比实景拍摄更有现实感。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非常漫长,从日出一直写到午夜时分,每一个时段都可以被拆分,从而为这历史性的一天做好充分的记录。 在这本书的记录中,让我看到更多的现实折射,尤其是在我阅读完《第三帝国的语言...
评分很久很久之前,讀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此之前,我從沒見過任何人、任何作者敢於舍一本書的篇幅去描繪一整年所發生的事件,畢竟這樣做的難度太大了。當然,黃仁宇以這本書確立了他獨特的“大歷史觀”並使其為世人所熟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 只不...
评分所谓历史时刻,是指那些对于历史走向起到重要改变或推动作用的时刻。它有时震耳欲聋,伴随战火和鲜血,比如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建立;也有时悄无声息,仓促安静的毫不符合它作为“历史时刻”的诚意,比如1991年圣诞节,苏联的陨落。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历十五年》就尝试...
评分苏联的最后一天是一部纪实性质的作品,这本书作者巧妙的以一天的时间为切入点来分析苏联这个庞大的组织体由盛转衰的内在原因。通过对1991年12月25日这天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告苏联解体的整个过程的细节描述,延展到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之间对于政治经济改革的相互博弈,以...
评分《苏联的最后一天》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二者的政治斗争为线索,带领读者“亲历”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的历史过程。苏维埃共产主义为人类文明及人类社会形态的探究了一种可能,苏联生于一战,兴于二战,亡于冷战地整个兴亡历程,提示我们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我们当...
这本书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报告文学、新闻畅销书。被理想国包装的太像历史著作了。当然,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1、题目虽然是苏联的最后一天,但中心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两个人的对决,二人的权力转移标志着苏联的崩溃,对认识二人的观念、转变、手腕、性格大有裨益;2、戈尔巴乔夫的失势,是骑墙不成反而左右不讨好,保守者非议他的改革灭亡了共产主义,开放者鄙夷他仍抓着苏联不放手,民族主义者痛恨他放弃了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换言之,叶利钦的上台的确是民主的,但只是当时当地的民主,过期不候。3、改革往往如此,不改亡国,改则亡党,二人其实都是蛮有魄力的政治家。4、最大的收益者首先是各个共和国摇身一变从书记成为总统的政客,其次是国企老总们摇身一变成了寡头。5、作者章节安排上,叙事十分巧妙。
评分历史的细部。P340(叶利钦葬礼上的)戈尔巴乔夫情绪低落,突然间看起来老了很多。“很明显他的痛苦和大厅里大多数人不一样,随着叶利钦的离去,他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也被拉走了。”#相爱相杀##大油手是灰皮书的天敌
评分非虚构通过焦点的选择以及适当的场面调度,同样可以创造高度戏剧性
评分用一天的时间刻度推进最后一天发生的事情。同时,在最后一天的每个时间片段间隔回溯最后一天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是如何发酵并最终安排的。很精彩的一本书,很有镜头感的一种写法。强烈推荐。
评分非虚构通过焦点的选择以及适当的场面调度,同样可以创造高度戏剧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