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之一种。法国思想家巴塔耶的这部著作,是一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它是作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份隐秘的个人心灵纪录,是巴塔耶的一部代表作。
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重创,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巴塔耶,于灾难中不断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欧洲启蒙传统。循着尼采的轨迹,他试图以经验和直觉的方式,探讨主体如困兽般的处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本书的思想核心仍是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批判,包含着对笛卡尔、黑格尔的反思或对尼采、兰波、普鲁斯特的解读。这部书介于哲学与文学之间,思辩、叙事与诗歌杂糅,分析、想象与抒情并置。此书的出版,在法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深远的影响。
乔治·巴塔耶(1897—1962),法国思想家、作家。《内在经验》(1943)是其代表作,也是阐释其思想缘起和方法的关键作品。与同时代法国知识分子一样,巴塔耶亲历两次大战,在幻灭中不断反思欧洲社会矛盾与启蒙传统。循着尼采的轨迹,巴塔耶试图从经验和直觉出发探讨精神主体如困兽般的处境及超越界限的可能,其思想核心仍是对笛卡尔式理性主义的批判,而写作风格是解构式的,借用冥想与诗,撕开层层意指,着力挖掘语言本身的潜在力量。巴塔耶将此书列为其“非神学”概要的第一部。“非神学”并非“反神学”,而是以类似宗教神秘主义的方式探寻一种无上帝的极限。“内在经验”将生命主体和认知客体在最炽热的状态中融合,在一种语言不能限定其界限的未知中,通过迷狂探索精神的极端状态(如在死亡、色情、极苦中所达到的状态,非语言或非逻辑所达到的交流)。
人類生命的一個基本規律是不完滿。毫不顧忌和誹謗他人的談話表明我的同類們必定是虛榮的;人無法逃脫不完滿,也無法放棄擺脫不完滿的野心。他想逃跑的願望是其生而為人的恐懼:這願望只是造成一種虛偽——人是他不敢是的東西。而你我在巨大的洪流中只不過是停頓的一點,讓水流碰射四濺,盡快準確地意識到這令人憂慮的位置,吧
评分体会内在经验的状态既奇妙又很难过。因为内在经验来自灵光乍现的那一刻,人因亲历而迷醉,可那一刻又是留不住的,以为能用写作,诗歌,音乐留住,但瞬间的经验终究是正在死去的自我,与时间一样,人因此又陷入焦虑。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是内在经验的困境,而描述内在经验是不可能的,因为内在经验意味着语言达到了无名的极限,这种极限不是肯定性的,相反,它是语言永远消失的深处,语言的退场,亲历的人将自己提交给白昼或夜晚的空洞处——即巴塔耶所说的呈现为一种无上帝的极限。
评分形同宗教的自我救赎法。前言和笑的部分精彩。正文几乎在扩写前言,是语言对玄学的滑稽试探,不时尬写诗歌和安利布朗肖,许多句块堵着逻辑的缝,以至憧憬起黑格尔来。评论区表明:巴塔耶的小朋友式口齿不清,会传染。 有野心而无天赋,狂不过尼采,灵不如兰波,巴塔耶感性过头,在征服欲、性欲、虚无感三者中,调和着热情与痛苦。 难以置信的是,阅读中最享受的是引用的普鲁斯特的原文部分,而巴塔耶紧接着批判了他。告辞:)
评分形同宗教的自我救赎法。前言和笑的部分精彩。正文几乎在扩写前言,是语言对玄学的滑稽试探,不时尬写诗歌和安利布朗肖,许多句块堵着逻辑的缝,以至憧憬起黑格尔来。评论区表明:巴塔耶的小朋友式口齿不清,会传染。 有野心而无天赋,狂不过尼采,灵不如兰波,巴塔耶感性过头,在征服欲、性欲、虚无感三者中,调和着热情与痛苦。 难以置信的是,阅读中最享受的是引用的普鲁斯特的原文部分,而巴塔耶紧接着批判了他。告辞:)
评分情绪低潮时的圣经。一整个年代的精神投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