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流里的事物未必尽是,社会遗传里的事物也未必尽非。”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于时代变革之际,提出了承续与新变的命题,本书即为其相关讨论的长短评文章集。其中谈到许多今日依然困扰人们的社会问题,如青年恋爱、幼儿教育、老人赡养等,深具启示。书中不少篇目皆为第一次整理出版,其英文作品《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是第一次翻译发表。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会学家,1934年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社会学系教授,1952年至196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在优生学、社会学、民族学、性心理学、翻译等领域有突出的贡献,同时广泛参与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讨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
当代一位青年学者最近发表文章说,读潘光旦这些视角如此独特甚至怪异的文章之后,有一种读章太炎晚年提倡读经那篇文章之后所感到的“惊慌失措”,“之所以说‘惊慌失措’,是因为读他们的书,你会发现一种逆乎固有思维的全新视角:这不是高喊口号式的激情书写,亦无武断和傲慢...
评分当代一位青年学者最近发表文章说,读潘光旦这些视角如此独特甚至怪异的文章之后,有一种读章太炎晚年提倡读经那篇文章之后所感到的“惊慌失措”,“之所以说‘惊慌失措’,是因为读他们的书,你会发现一种逆乎固有思维的全新视角:这不是高喊口号式的激情书写,亦无武断和傲慢...
评分潘光旦是一个博学、敏锐的学者,窗外的风雨声“声声入耳”,成为他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素材,为此,他写了数量庞大的时评短论。这些构思精巧的短文不像专业论著那样旁征博引,细针密缕,但专业知识和视角贯穿始终,而且在字里行间沁透着一种超越科学分析之外的人文情怀。 ...
评分潘光旦是一个博学、敏锐的学者,窗外的风雨声“声声入耳”,成为他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素材,为此,他写了数量庞大的时评短论。这些构思精巧的短文不像专业论著那样旁征博引,细针密缕,但专业知识和视角贯穿始终,而且在字里行间沁透着一种超越科学分析之外的人文情怀。 ...
评分潘光旦是一个博学、敏锐的学者,窗外的风雨声“声声入耳”,成为他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重要素材,为此,他写了数量庞大的时评短论。这些构思精巧的短文不像专业论著那样旁征博引,细针密缕,但专业知识和视角贯穿始终,而且在字里行间沁透着一种超越科学分析之外的人文情怀。 ...
西西弗
评分昔日的视角独特甚至怪异,现在看来很多已经稀松平常了。在变革之际,反复提及家庭、婚姻、妇女、儿童、老人,为失所位育者重新安置多重意义的"家宅",文字于冷静、客观之中流露出热心、忧虑。有一些新整理的文章,英文著作《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第一次翻译发表,值得一读。
评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应勇于做一只逆流而上的鱼,在潮流之中挣扎,在历史之中反思,是每个时代追求真理之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现在的人很少讲清楚问题了,我们不得不逆流而上。
评分学问与潮流部分写得好,当定期重读,婚姻家庭乃至优生妇女的部分因时代变化,已经不那么吸引我,最后关于文教复古、宗教信仰的部分,和费以及民国时期国内知识分子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差不多的,但是是十分温和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