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出版则宣告了作为哲学家的萨特的诞生,他开始运用自己独立的思想观点和哲学词语述说对世界的理解: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远处在变化中,而且是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的。正是由于它具有时间性,“自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样是一种“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种总是显示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过去是什么,将来并未存在,现在是一个联系着过去和将来的否定,实际上是一个虚无。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赋予对象以意义,但人必须对自己的所有选择承担全部责任。
《存在与虚无(修订译本)》是根据Gallimard书店法文1981年版翻译的。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按语:如果说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本体论或存在论(ontological)形而上学的话,那么萨特的《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则更明显地是“从本体论出发的伦理学”(115)。因此,就存在论或形而上学探究而言,《存在与虚无》或许不若《存在与时间》那么醒目。...
评分人是自由的。人命定是自由的。人没有停止自己自由的自由。 一切因你而起。一切责任皆在你。一切都是通过你发生的。一切的意义都是你赋予的。 生命经由你活过来。你必须对你的生活负责。你的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创造。 不论你的存在是什么,它都是选择。你的所有选择都是你心甘情愿...
评分看《存在与虚无》,也是一个自我斗争的过程。 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往往复复,至今进程了了。 想不明白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如同发现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所谓出路是一条太狭隘荒凉的途径,走过了它,就得承受思想中难以逆向的窄化与小化一样怅然。 人究竟应以何种形式...
评分 评分萨特将“存在”与“虚无”并列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似乎匪夷所思。流俗的解释认为,存在即是“实有”,虚无则是“空无”,“实有”与“空无”怎么能放在一起讨论呢?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疑惑,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没有弄明白“存在“的本义。我们今天毫无犹豫的用Existenz这个词来...
先做阅读理解 再做逻辑推理;/ “用英语作高数题是种什么体验 ?”
评分读萨特的这本书绝对不是一件轻松且幸福的事情,读到最后给了我一种“恶心”的感觉,萨特的这本书绝对不能被列入好读的书目之中。然而萨特在这本书中进行的现象学与存在论分析是如此地到位,以至于他的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似乎也变得合理了起来。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的范畴是他从科耶夫的黑格尔那里接受来的最重要的概念,也正是此在的“自为存在”让此在始终处于存在的欠缺之中,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占有”的激情推动着自为在不断行动与创造。他者的问题在这里被凸显了出来,因为他者我们的存在才欠缺,在这点上萨特背离了海德格尔,因为此在不再与让-存在联系,而成为了去-存在(《存在与时间》),那么他者的给予对我来说就是毁灭,他者的存在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恶心”,但是似乎萨特最后并没有完全如此激进地把这句话说出来,也是万幸。
评分先做阅读理解 再做逻辑推理;/ “用英语作高数题是种什么体验 ?”
评分书皮、纸、排版设计都不错,给哲学书加分不少,但不能这样就拼命加价啊。比2012年的版本整整涨了20块大洋。让纸质书的冷落现状又添了新的困境。不能把所有的经营成本转移到书价上,届时书价过高,只会让更多的人选择不买。不要说书有多少价值,任何价格都不为过。
评分太牛了,我特么看不懂,但看懂一点点我就感觉自己好牛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