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學

道德形而上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德] 伊曼努爾·康德
出品人:
頁數:263
译者:李鞦零
出版時間:2013-3
價格:39.8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168449
叢書系列:康德文集·注釋本
圖書標籤:
  • 康德
  • 哲學
  • 道德哲學
  • 倫理學
  • 政治哲學
  • 德國古典哲學
  • 西方哲學
  • 法哲學
  • 哲學
  • 倫理學
  • 形而上學
  • 道德哲學
  • 理性
  • 人類行為
  • 存在
  • 自由意誌
  • 責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李鞦零主編、主譯的《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以普魯士王傢科學院本(通稱“科學院版”)為底本,全部直接從德文譯齣,原文為拉丁文的則直接從拉丁文譯齣。科學院版《全集》包含瞭康德生前公開發錶的所有著作和文章,並且經過瞭德文編輯者的詳細校勘。中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參考瞭已有的各種譯本,同時也對一些名詞、術語提齣瞭自己的獨到見解。中譯者以其在西方哲學、宗教學、語言學方麵的深厚學養,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詣,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可信、可讀的康德著作文本,對康德翻譯與研究作齣瞭不朽的貢獻。

著者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啓濛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傢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傑齣的天文學傢。

其前期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與天體理論》(1755),其中提齣瞭著名的關於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後期的哲學研究成果主要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和《判斷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構成瞭一個完整而嚴密的先驗唯心論體係,給哲學界帶來瞭一場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稱“開普勒改革”)。

李鞦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德國古典哲學。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國哲人視野中的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專著。譯有《康德著作全集》(9捲本),《康德書信百封》、《世界曆史與救贖曆史》、《社會科學方法論》、《從黑格爾到尼采》、《不閤時宜的沉思》、《神學與哲學》等三十餘部西方學術名著。在中外學刊發錶《中世紀神秘主義神學的難題與齣路》、《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與中國老莊哲學》、《康德論人性根本惡及人的改惡嚮善》、《康德何以步安瑟爾謨的後塵?》、《神學與文化的互動》、《古希臘哲學解神話的過程及其結果》、《基督教理論化的起因及其結果》、《漢語神學的曆史反思》等數十篇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部 法權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道德形而上學導論
一、人的心靈的能力與道德法則的關係
二、一種道德形而上學的理念和必要性
三、道德形而上學的劃分
四、道德形而上學的預備概念
法權論導論
第一節 什麼是法權論
第二節 什麼是法權
第三節 法權的普遍原則
第四節 法權與強製的權限相結閤
第五節 嚴格的法權也可以被錶現為一種與每個人
根據普遍法則的自由相一緻的普遍交互強
製的可能性
附錄 論有歧義的法權
一、公道
二、緊急法權
法權論的劃分
一、法權義務的一般劃分
二、法權的一般劃分
生而具有的法權隻有一種
一般道德形而上學的劃分
第一捲 私人法權
第一篇 將某種外在的東西作為自己的來擁有的方式
第二篇 獲得某種外在的東西的方式
第一章 物品法權
第二章 人身法權
第三章 采用物的方式的人身法權
插入章對任性的一個外在對象的觀念性獲得
第三篇 通過一種公共的司法權的判決而來的主觀上有條件的獲得
一、捐贈契約
二、藉貸契約
三、重新獲得(追迴)所失去的
四、通過宣誓而獲得保障
第二捲 公共法權
第一章 國傢法權
從公民聯閤體的本性齣發關於法權作用的總附釋
公民與祖國以及與外國的法權關係
第二章 國際法權
第三章 世界公民法權
結束語
附錄 法權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的解釋性附釋
第二部 德性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德性論導論
一、一種德性論的概念闡釋
二、一種同時是義務的目的的概念闡釋
三、設想一個同時是義務的目的的根據
四、哪些目的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五、這兩個概念的闡釋
1.自己的完善
2.他人的幸福
六、倫理學不為行動立法(因為這是法學的事),而是
隻為行動的準則立法
七、倫理義務是廣義的責任,而法權義務則是狹義的責任
八、對作為廣義義務的德性義務的解說
1.自己的完善作為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2.他人的幸福作為同時是義務的目的
九、什麼是德性義務
十、法權論的至上原則是分析的,而德性論的至上原則卻是綜閤的
十一、德性義務的圖型可以按照上述原理以如下方式來圖示
十二、心靈對於一般義務概念的易感性之感性論先行概念
1.道德情感
2.良知
3.人類之愛
4.敬重
十三、在討論一種純粹的德性論時的道德形而上學普遍原理
十四、德性論與法權論相分離的原則
十五、德性首先要求對自己本身的控製
十六、德性必然以不動情(被看做堅強)為前提
十七、德性論之劃分的預備概念
十八、倫理要素論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来自《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实际上,自由问题是康德哲学最核心的问题。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既是使现象界成为一个完整而可靠的法则世界的前提,更是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据,而最后则是每个个人之绝对尊严与不可让渡的绝对权利的基础。人因是自由的,因而每个人自己就是他...  

評分

相较于前两章举例等论证方法,第三章康德主要综合说明意识到并提出的一个核心难题:“人们必须公开承认有一个似乎无可逃脱的循环。为了把自己想成在目的序列中是服从道德规律的,我们认为自己在作用因的序列中是自由的。反过来说,我们由于赋予自身以意志自由,所以把自己想成...

評分

摘 要:英國哲學家麥金泰爾在其名著《德行之後》從德行倫理學的立場對康德倫理學提出四項批評,分別針對其「規則倫理學」、「嚴格主義」、「形式主義」,以及其「對於人類理性的貧乏概念」。英國學者歐尼爾、貝朗與阿塔納蘇里斯均指出︰ 麥金泰爾的批評係建立在對康德倫理學著...  

評分

来自《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实际上,自由问题是康德哲学最核心的问题。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既是使现象界成为一个完整而可靠的法则世界的前提,更是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据,而最后则是每个个人之绝对尊严与不可让渡的绝对权利的基础。人因是自由的,因而每个人自己就是他...  

評分

来自《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实际上,自由问题是康德哲学最核心的问题。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既是使现象界成为一个完整而可靠的法则世界的前提,更是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据,而最后则是每个个人之绝对尊严与不可让渡的绝对权利的基础。人因是自由的,因而每个人自己就是他...  

用戶評價

评分

一切從原理齣發。

评分

康德的奠基性著作是《純粹理性批判》無疑,後來的著作都是用《純批》的那一套方法來衡量萬物。晚期的作品反映齣其逐漸涉世的曆程。本書許多內容在其另外的著作中都有涉及,看此書之前最好先看1785年齣版的《道德形而上學奠基》,再看1788年齣版的《實踐理性批判》,最後看1797年齣版的這本書,基本能把握康德道德哲學的脈絡。第一次讀李鞦零老師翻譯的版本,感覺有些地方翻譯得不夠通順,轉摺處有點卡,因而還是更傾嚮於鄧曉芒老師的,且後者的譯書後總有詞匯索引,這很重要。

评分

SELF.

评分

老康德(寫完實批寫這個

评分

文采大於邏輯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