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 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本书打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熊培云 1973年生于江西永修。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思想国网站创始人。与写作相关的职业主要有《南风窗》杂志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南方周末》等若干知名华文媒体专栏作家、社论作者及特约撰稿人。现执教于南开大学。
其文字沟通理性与心灵,自由、明辨、慈悲、温暖,多次获评国家图书馆、《亚洲周刊》、《新周刊》等机构媒体颁布的年度图书奖,致力于建设一个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人人为自由而尽责的美好社会。
作品主要有《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国新革命——<重新发现社会>海外版》、《中国之觉醒》(法文译著,香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关于大革命时期法国的评论,似乎在某种层度上也适应于今天的中国。在改革转型的大背景下,熊培云说,这是“这里是朝气蓬勃的新世界,又是悖论满身的旧王国。” 荒烟蔓草的生活里,有人暴富、有人赤贫、有人怀抱希望...
评分如果你没读过熊佩云的《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的话》,这本书你绝对不能错过,如果这2本你都读过的话,我想这本你可以稍微放一放,虽然非常喜欢作者,但作为对书友负责的态度也吐槽一下,书中跟以上2本有重复,观点也基本跟以上2本接近,部分内容是根据笔者的讲演记录整...
评分据说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反倒书卷酸气这么重。搞的社会批判,却连一点点社会调查的训练和经验都没有。读了些经典,就只认识经典了。 他对自由的理解,比林达夫妇差得太远。而且他最大的问题是,认为学术就是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一个记者的胚子,愣要充学者,难为他了。
评分从一个人的村庄走到这个社会,熊培云的关注的依旧是身边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面对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身为个体的我们该何去何从?选择,这是从小到大无数次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如今依旧横亘在你我的脚下。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选择宣泄谩骂,刷新自己的存在...
评分温和谏言,正视个体责任 ——读熊培云《这个社会会好吗》 文/张剑 在房价居高不下,社会道德连续滑坡,公民尊严屡遭侵犯的现实语境中,每个人或许都曾无数次地问过自己:这个社会会好吗?或许,处于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下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答案。一如本...
他的身上有胡适的影子!
评分看完心情很沉重,可是又不由得思考了很多。过于轻松的东西虽好,可是有时候会没有营养。
评分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和主题跟《自由在高处》很相似,主要是各种演讲稿的集合,不少内容有重复,这也是很多成名作者的通病。书中一如既往的关注社会,可以感受到作者文字与思考的力量。笔杆子总还是有自己的价值,独立思考的姿态还是令人敬佩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做一些事情,恐怕也只能如此了。能够影响更多的国人关注社会问题,能够自觉地反省,作为写作者也就可堪安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言语的力量自然很有限,但是如果万马齐喑,那就更加悲哀了,虽然这声音很细微,但有心人听到后能够有点反应还是很值得安慰的。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没有无数的小水滴也就没有广阔的大海,更多的人坚守自己的良心,有着自己的坚持,就少一些同流合污的浊浪。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信心,希望借助各自微弱的力量让这个社会能够变得更好一些。
评分看完心情很沉重,可是又不由得思考了很多。过于轻松的东西虽好,可是有时候会没有营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