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知名媒体人、作家许知远出走远方,悠游他国,从亚洲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国印度到非洲尼罗河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冲突不断战火连绵的巴以地区到雄踞北漠大国依旧的俄罗斯,从共产主义、柏林墙、海德堡岁月的欧洲到传统、教养、自然、安静的剑桥……这部作品首先寻求的不是恐惧,而是愉悦与知识。作者像是启蒙时代的小册子作家们一样,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也不独特。
许知远,200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就职于《生活》与《商业周刊》,也是FT 中文网与《亚洲周刊》的专栏作家,他还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已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醒来》、《极权的诱惑》、《祖国的陌生人》等。
这看起来是一本写旅行的书,作者在序言里说,“书籍是一种逃避,它让你回避现实的失控,旅行也是。它经常是智力与情感上懒惰的标志,因为无力洞悉熟识生活的真相与动人之美,人们沉浸于浮光掠影的新鲜感,以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不过是在重复着旧习惯”。 读到这里我想...
评分在旅行中对某种既新鲜又苍老的东西做漫长的告别,许知远自然有相对的适应,这时阅读支撑着他,接续本来已渐次模糊的思考,或是接手新的精神困境。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历史遗迹扑面而来,可以遇到对的谈话对象,用不同的目光去观察各色人物,在路上。有国外旅行经历的人想必知道...
评分 评分深夜我的灯盏照亮了一半的房间,等到我合上书本,沉入死寂的黑暗中时,已接近凌晨。睡意的迟迟不来让我得以蜷缩在凌乱不堪的小床上,与游荡者一道探寻世界。 不久前读《祖国的陌生人》, 似乎给了我向北穿越莽莽林海行走于我所陌生的大地之上的勇气。结束了短暂的独自旅行,经...
评分此书表面上看是游纪。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其实是作者带着思考的旅游,思考着中国,思考着当代。 我个人观点,作者首先提出中国当代的发展是好吗?我们来到了印度。在当代中印对比中,主流观点是中国“胜利”了。甚至我们大多数人对印度着有莫名的骄傲。印度是落后的,竞争失败的...
许知远的瞳孔依旧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色,他笔下游记和思索的内容都显得灰暗而消极,印度以色列如此,想赞美的不丹亦然,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俄罗斯游记,对苏联过去与俄国今日的观察思考,有意无意的影射着中国的昨天与今日,这是颗思索着的忧郁心灵,但是,尽管许知远谨慎而有分寸的下笔,他性格的极端仍然显现的淋漓尽致,出于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不满,他对柳德米拉等俄国民运领袖的描写和评价近乎谄媚,而对自己国度值得自豪的部分选择性忽略,他高呼中国出不了索尔仁尼琴这般道德知识的伟人,但是,即使李九莲遇罗克张志新在知识上有所不足,顾准何愧于索氏?许知远为了抨击为了批评,真敢漠视他的存在,他忘记了,在一个非理性为主流的社会和国家,我们如果想改变现实,就要做到理性而公正,否则即使我们改变了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又有何用?
评分愁容满面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在路上永远紧锁着眉头细心观察,对历史焦虑地思索,对现状不停追问和严肃批判,寻求祖国与自身的救赎与变革,把每一趟平凡无奇的旅程都升华为文化苦旅。
评分在这个同龄人面前,深刻理解到自己阅读范围的狭窄
评分愁容满面忧心忡忡的知识分子,在路上永远紧锁着眉头细心观察,对历史焦虑地思索,对现状不停追问和严肃批判,寻求祖国与自身的救赎与变革,把每一趟平凡无奇的旅程都升华为文化苦旅。
评分他是忧伤的不确定的怀疑的但是又不妥协的,凭这点就比那帮子一味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叫兽砖家们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