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官员的尺度

批评官员的尺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安东尼·刘易斯
出品人:
页数:356
译者:何帆
出版时间:2011-7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8873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言论自由 大法官 宪政
  • 法律
  • 言论自由
  • 美国
  • 政治
  • 社会学
  • 法学
  • 批评官员的尺度
  • 新闻自由
  • 言论权利
  • 司法审查
  • 公共利益
  • 政府问责
  • 媒体责任
  • 宪法第一修正案
  • 权力制衡
  • 公民监督
  • 法治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安东尼•刘易斯(Anthony Lewis),1927年3月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学院。曾任《纽约时报》周日版编辑(1948-1952)、驻华盛顿司法事务报道记者(1955-1964)、伦敦记者站主任(1965-1972)、专栏作者(1969-2001),目前是《纽约书评》专栏作者。1955年、1963年两度获普利策奖。刘易斯曾在哈佛大学执教(1974-1989),并自1982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詹姆斯•麦迪逊讲席”教授,讲授第一修正案与新闻自由。著有《吉迪恩的号角》(Gideon’s Trumpet)、《十年人物:第二次美国革命》(Portrait of a Decade: The Second American Revolution)、《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关于译者: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法律出版社,2010)、《刑事没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2009)、《玩转民主:美国大法官眼中的司法与民意》(法律出版社,2011)。主编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传记译丛”。曾为《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看历史》杂志专栏作者。

译者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frankhe/

目录信息

译者序:批评的限度就是民主的尺度
致 谢
第一章 “关注他们的呐喊”
第二章 蒙哥马利的反击
第三章 南方的忧伤
第四章 初审失利
第五章 媒体噤声
第六章 自由的含义
第七章 言者有罪
第八章 “人生就是一场实验”
第九章 伟大的异议者
第十章 “三天过去了,共和国安然无恙!”
第十一章 向最高法院进军
第十二章 “永远都不是时候”
第十三章 最高司法殿堂上的交锋
第十四章 批评官员的自由
第十五章 “这是值得当街起舞的时刻”
第十六章 判决背后的纷争
第十七章 连锁反应
第十八章 “舞已结束”
第十九章 重绘蓝图?
第二十章 乐观主义者
判例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乔治•奥威尔把“自由”一词解释得浅显易懂,他说,“自由,至少意味着这样的权利:别人不想听,你照样可以说”。但这终究不过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述,布鲁诺•莱奥尼认为,“自由是、并且可能首先是一个法律概念,因为自由必然涉及一整套的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一旦进入到法...  

评分

作者也是《言论的边界》的作者,难怪有些案例见过。法律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尤其是在法制国家。在美国,州法院可能会据不执行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他们会对“司法管辖权”锱铢必较,涉及州权的最高法院决不干涉……。 美国宪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部“详细”的宪法,它...  

评分

想必我们都听过“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但认识到什么样的批评是被允许的,批评和诽谤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小心翼翼的划好这条线,美国大法官们的头疼,争辩,几乎贯穿了美国历史。 这本书不是一本关于“《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纪实文学,而是由此案为出发点,...  

评分

对言论自由这个命题真正产生兴趣,要追溯到初读施拉姆的四种媒介形态。这则学术长篇中援引了约翰•弥尔顿所述的著名的“意见自由市场”理论,“自由是一切智慧的乳母”,真理来源于不同意见、思想、价值观间的博弈,检验真理的方式,就是让其在逆境中与其他意见交锋抗衡,真...  

评分

作者也是《言论的边界》的作者,难怪有些案例见过。法律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尤其是在法制国家。在美国,州法院可能会据不执行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他们会对“司法管辖权”锱铢必较,涉及州权的最高法院决不干涉……。 美国宪法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部“详细”的宪法,它...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有心细读的话,美国最高法院的运作机制、言论自由的价值及其证明、言论自由和名誉权之间的两难困境、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诽谤法的渊源与发展、英美法系的利弊,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足够清晰的解答。顺便,还能欣赏一大票牛逼闪闪、响彻时空的名人名言。

评分

在大洋彼岸有一帮人,他们希望,表达自由最终能够创造一个更有力的公民社会、更优良的政治制度。他们也相信,对言论自由的任何限制与约束,都与这一目的所依赖的个体尊严与自由选择格格不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允许这一自由的存在,或许会导致尘世喧嚣,杂音纷扰,有时会有一些冒犯性的言论,但也只不过是挣扎、争取路上的一点点副作用。 正确的结论,往往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 容许空气中充满异议与不和谐的声音,绝非软弱的表现,而是力量的象征!

评分

掩卷略思,仿佛食淮南之橘。该案个中委曲及深远影响,自然毋庸赘言。但这一切建立在如作者在篇尾所说的美国的“乐观主义”之上,亦即官民法的良性互动。而在我朝,看不到如此局面。官对民,民对官与法,都有着近乎完美的道德、素质期待,这种期待如不能实现,则必陷入纷争动乱,将对方和自己分别置于天平的两个极端。

评分

以沙利文案为切入点,其实是梳理了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保护的历史脉络。信息量巨大,有点囫囵吞枣。对沙利文规则(禁止政府官员因针对他的职务行为提出的诽谤性虚假陈述获得损害赔偿,除非他能证明:被告在制造虚假陈述的时候确有恶意,即被告明知陈述虚假,故意为之;或玩忽放任,罔顾真相)的反思值得琢磨。

评分

真理愈辩愈明。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看书过程中既热血沸腾,又失落叹惋。此书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不仅描述了1960年代《纽约时报》和沙利文局长的诽谤诉讼案经过,更是回溯历史、面向未来,让读者了解言论出版自由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并提出问题与思考。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国的法律政府相关制度的制衡,与美国最高法院捍卫言论自由的决心。反观国内现状,感慨万千。2011年此书出版时,国内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新闻、出版、言论尚未像7年后这般噤若寒蝉。如今南周已死,炎黄被侵,新皇登基,《英烈保护法》出台……再读这本书,更加感觉遥不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