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的学厨记
▲ 穿越餐厅用餐区,窥探厨房异文化,带你吃出一个新世界
——————————————————
“吃饭十分钟,做饭一小时。”
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自己下厨实在费时费力。即便外出吃饭,也鲜有人在意盘子里的食物从何而来,出自何人之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细密的社会分工,使人们失去了对“吃”的好奇与探索欲。
而“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庄祖宜却在攻读博士期间领悟到做菜的乐趣,毅然从殿堂奔向厨房。她将厨艺专业看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将厨师当做“跨国的民族”,在厨房里找到了人类学的一片田野。厨艺学校里有血腥又迷人的“屠宰课”,还有后厨的“粗话训练班”;有地震也要抢救面种的“面包疯子”,也有配方秘籍从不离身的“点心师傅”……
厨房里的故事,烟火缭绕,千姿百态!
“做菜的乐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闻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馈。看着葱蒜辣椒噼噼啪啪的在油锅里弹跳释放香气,酒水注入沸腾弥漫于空气中,那种满足感真切而踏实。”——庄祖宜
——————————————————
书后附作者在厨艺学校的随堂测试考卷。
庄祖宜,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硕士。留学期间发展出做菜的第二专长,三十出头放弃博士学位转行入厨,先后进入麻州剑桥厨艺学校,历经香港星级餐厅实习,并以博客“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记录学厨生活,移居上海期间更录制一系列烹饪教学视频,示范做菜技巧。烟熏火燎之余勤写作分享餐饮见闻,著有《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其实大家都想做菜》《简单·丰盛·美好》。婚后随外交官夫婿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台北、纽约、西雅图、波士顿、香港、上海、华盛顿、雅加达,再到目前的成都。育有两子述海、述亚。随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独特饮食见解,以饱览群书,吃遍四方,并认真思考一切与饮食有关的课题为人生志业。
我还在回想我到底是怎么开始看这本书的,用了两个下午的时间靠在电脑跟前看完了粗糙的PDF繁体字电子版。 啊,好像最一开始是刷微博的时候看到MOOC学院介绍coursera正在开一门课The Science of Gastronomy,我就好奇点了进去研究了一下教学大纲觉得十分不错!顺手看了果壳小组里...
评分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因此看得比较认真。看到184页时,却发现断句。不知还有什么人看出来了。我到光合作用去询问退换问题,店员说没有一人来找过。是我认真,还是??
评分因为要学做菜 约了一个西餐厨师来家里教我 他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送了这本书给我 我放在一旁很久 有天在家休养 躺在床上翻看 一发不可收拾!轻松 贴切 有趣的字里行间把西餐和法国人对事物的严格真真实实的带你看了一番 彻底改变了我对食材的处理方法 我开始学着切洋葱丁 试着改...
评分这是吝啬买书的我极罕见买的一本“杂书”。当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时,老妈不解为何我这个本应该多做“正经事”的年纪却在看这种应该在退休了才来翻阅评赏的书。我想说,首先一个即将拿到人类学博士学位而毅然决然地踏入神秘,圣神的厨房殿堂,从零开始,从学生开始,从学徒开始的...
评分现在根本不在饭馆吃红烧肉一类的菜,为什么?10几分钟半小时就端上来的红烧肉根本就是扯淡 书中提到的意大利客座教师亚历山卓在对待意大利面的问题上坚决不妥协,一次只出4份面,做好就得吃,否则都不做 包括许多的大的馆子,为了迎合顾客,先把意大利面煮好,然后拌着橄榄油放在一边...
读到1/5的时候下单了两口锅子,读到3/5的时候去把整个厨房清洗了一遍,现在读完了,我要去做红油辣子了。
评分受过多年人类学训练、又转投厨师行业的台湾传奇女子庄祖宜的代表作的最新版本,收入了作者放弃人类学博士学位,从零开始学习厨艺后,写下的几十篇关于美食的随笔文章。庄祖宜的文字坦诚、热情而阳光,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她对美食制作的无比热爱。尽管全书当中,似乎并没有提及任何人类学的理论,但人类学的“他者”视角与眼光,使得作者能够对众多看似普通平常的细节充满好奇,并且用详实的文字如实记录。这样一本书,无论对于美食和烹饪爱好者,还是对饮食人类学的研究者和读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我们抛开作者作为台湾人的见识短浅矫情和穷酸,就写食物这部分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评分共读团第四本读物。作为料理黑洞的我,一边看书一边觉得馋,同时也随着作者有趣的文字,得以窥见厨房里认真烹调的厨师们的生活。最近的体悟是唯有笃行,能获得安宁。或者得引用黄子韬老师在101里的话:一个字,就是干!
评分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