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

先验唯心论体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德)谢林
出品人:
页数:317
译者:石泉
出版时间:1997-08
价格:2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23801
丛书系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图书标签:
  • 哲学
  • 谢林
  • 德国古典哲学
  • 西方哲学
  • 德国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商务印书馆
  • Philosophy
  • 先验唯心论
  • 康德哲学
  • 形而上学
  • 认识论
  • 先验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
  • 理性主义
  • 主体性
  • 意识结构
  • 批判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德国古典唯心论代表作,既体现了谢林的进步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包括了预示着他转向反动的保守方面。在译述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变过程,这对读者了解本书,或许有所帮助。

一个完全改充、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重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无谓忙碌的想象力直接根据那样一种已被改变的观点,从全部经验财富里引申出这些问题来,遂使判断发生的迷误和紊乱。

作者简介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德国古典唯心论代表作,既体现了谢林的进步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包括了预示着他转向反动的保守方面。在译述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变过程,这对读者了解本书,或许有所帮助。

一个完全改充、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重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无谓忙碌的想象力直接根据那样一种已被改变的观点,从全部经验财富里引申出这些问题来,遂使判断发生的迷误和紊乱。

目录信息

译者序言:谢林哲学思想演变简评
前言
导论
1.先验哲学的概念
2.推论[先验哲学的本性]
3.先验哲学的初步划分
4.先验哲学的官能
第一章 关于先验唯心论的原理
第一节 关于知识的一个最高原理的必要性和性质
第二节 原理本身的演绎
解释
概述
第二章 先验唯心论的一般演绎
提要
第三章 以先验唯心
提要
Ⅰ.自我意识活动内所包含的绝对综合的演绎
Ⅱ.绝对综合的各个中间环节的演绎
提要[绝对综合是由自我意识发展史的各个不同时期相继组合而成的]
第一个时期--从愿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
A.课题:说明自我怎样得以直观它的身为受到限定的
解决
附论[感觉的可能性、实现性和产生过程]
B.课题:说明自我怎样直观到它自身是进行感觉的
解释
解决
C.创造性直观的理
Ⅰ.创造性直观的理念
Ⅱ.创造性直观的演绎
推论[物质构造的三个阶段:磁、电和化学过程]
第一个时期概述[物质构造的三个阶段与自我意识发展史的三个阶段的对应关系]
第一个时期--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
第二个时期--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
第三个时期--从反思到绝对意志活动
第四章 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实践哲学体系
第一条原理 绝对的抽象,即意识的开端,只能从理智的自我决定或理智自己对自己的行动得到解释
第二条原理 理智的自我决定的活动或理智自己对自己的自由行动,只能由这种理智之处的一种理智的特定行动得到解释
第三条原理 意志活动原初必然是一种外在对象为目标
第五章 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目的论主要原理
第六章 哲学总官能的演绎或以先验唯心论为原则的艺术哲学主要原理
1.一般艺术作品的演绎
2.艺术作品的特点
3.附论[艺术与整个哲学体系的关系]
整个体系概述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书是今天去厦大图书馆自习时路过书架看到的,顺手把它读了一遍,因为它在哲学史上意义不大,我就随便泛读了,江绪林先生也没有全部精读。 1.关于谢林,谢林生活在德国青黄不接的时期,外有拿破仑入侵,内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抬头。自幼天资聪颖的他13岁便习得跨亚欧的近十种不...

评分

这书是今天去厦大图书馆自习时路过书架看到的,顺手把它读了一遍,因为它在哲学史上意义不大,我就随便泛读了,江绪林先生也没有全部精读。 1.关于谢林,谢林生活在德国青黄不接的时期,外有拿破仑入侵,内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抬头。自幼天资聪颖的他13岁便习得跨亚欧的近十种不...

评分

【按语:谢林(Schelling,1775-1854)的《先验唯心论体系,1800》在结构和内容上明显类似于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807》,都是某种的“自我意识发展史。”【317】在此书中,谢林的思想的跳跃性表现得很明显:《先验唯心论体系》与费希特的思...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康德以彻底断开的方式解决了唯理论与经验主义的争端,他创造了同时也舍弃了不可知的物自体,回归理智本身的先验结构;费希特以其艰涩的方式肯定了这一结论,并从“绝对自我”出发,将“物自体”部分纳入自我辩证发展的结构之中。 我们可以将“绝对同一”的序列看做是费希特《知识学》的第三原理,谢林并不认为两种哲学体系孰优孰劣,谁具有优先性,并非要在自我与自然中区分一个第一性来。主客同时存在,却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只能从不同的方向往其对立面观看。不过,谢林本书却是“把全部哲学陈述为自我意识不断进展的历史,而那种具体表现在经验里的东西则仿佛不过是作为这部历史的纪念碑和证据之用。”

评分

谢林的先验还是有形的。他在描绘一种实质,而非关系。

评分

翻閱 謝林的確是長久以來被學界忽視的天才 在黑格爾去世以後 更繼續了二十多年的孤獨的探索 後期謝林將黑格爾也只看做一個環節 他的後期思想散見於他的手稿中

评分

谢林比黑格尔克制得多,“自我”一到黑格尔那里就泛滥了

评分

谢林在体系的每个主要环节都诉诸于一种直观的保障是否是和费希特一样,重视了笛卡尔把自明性作为基点的做法。我曾感觉对谢林在《布鲁诺对话》中提出的对绝对同一的把握很难理解,在此作中,最后一种直观,艺术直观,是否是对如何把握绝对同一的回答?亚里斯多德的“努斯”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似乎有一种直观把握的功能,从这个概念我有些理解谢林为什么要区分诸种直观了。对于如何知道他者也是有主动性的这一点,谢林作了一个富有思辨性的推论:如果世界上只有我是有主动性的,那么世界就会是如此这般运动;反之,说明世界上不唯独我有主动性。后来在《危机》s234中,胡塞尔讨论心理经验时顺便提及了这点:“移情”式的意识上的理解是在先的,而非通过推论来认识他者。推论已经是一个客观性的认识了,近代哲学的讨论往往带有理念化的阴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