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國轉嚮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嚮》講述在兩宋之際的戰亂動蕩中,政治淩駕於經濟、文化之上,專製皇權膨脹為絕對獨裁,一些傾嚮保守的知識分子轉嚮儒學,以道德重建為救亡圖存之道,這種保守主義思想終於被樹立為國傢正統,這就是影響後世中國近韆年之久的“理學”。
劉子健(James T.C.Liu),生於1919年,已故。早年求學於燕京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曆吏學教授。長期活躍於美國東亞研究學界,研究範圍遍及宋代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重要論著的專書有《中國轉嚮內在》、《兩宋詩研究匯編》、《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宋代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傳統中國》和論文多篇。其中,《中國轉嚮內在》一書在美國漢學界影響甚巨。
本书作者与其他人关注点不同,他主要论述的是两宋时期文化的转型。他从学术上,论述了宋代学术的内敛特征。他着重论述了南宋高宗时期的政治是如何影响南宋文化转向内敛的。 在学术上,作者论述了宋代文学、经学、史学和以儒学为表现形式的哲学的特征。 文学上,北宋时期文学家...
評分这是一本宏大叙事的著作,在当下学术日益专业化和琐碎化的氛围中,阅读刘先生多年前的著作,难免觉得论述过于宏大,宽泛而缺乏力度。但是,刘先生所阐发的中国转向内在这样概念,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书的内容主要包括论述了当时的学术的变化与政治模式的变化,其...
評分本书作者与其他人关注点不同,他主要论述的是两宋时期文化的转型。他从学术上,论述了宋代学术的内敛特征。他着重论述了南宋高宗时期的政治是如何影响南宋文化转向内敛的。 在学术上,作者论述了宋代文学、经学、史学和以儒学为表现形式的哲学的特征。 文学上,北宋时期文学家...
評分谈到这本书,就必须要先知道著名的“唐宋之变”的理论。京都学派的内藤湖南最早在从西方历史的划分标准出发,将宋代比作中国的“近代”,提出唐宋在文化出现的巨大差异。后来他从学生宫崎市定又通过经济史研究,完成了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在50年代介绍到欧美,逐渐形成今天公认...
評分真的是太久沒看學術書了,腦子不夠用啊,以後爭取每月一本吧,作者開宗明義,確實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兩宋的政治轉向(其實原書副標題是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感覺文化轉向這樣的翻譯是有欠考量的),在看多了說來說去那麼幾個...
可與餘英時《硃熹的曆史世界》配閤起來讀。
评分談及宋代理學的興起,劉子健《中國轉嚮內在》給我們以新的研究視角,考察理學的興起與宋代政治文化轉變密切相關,從王安山變法到靖康之變,圍繞著祖宗之法的變與不變,儒傢革新力量與保守勢力反復角力,最終革新派成瞭王朝覆亡的替罪羊,而注重內省的儒傢先驗主義論者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中國由此轉嚮內在,恢弘開放的強漢盛唐從此一去不復返。
评分可與餘英時《硃熹的曆史世界》配閤起來讀。
评分劉子健針對唐宋變革論提齣的兩宋轉型說對學界確有很大影響,但限於時代與篇幅,很多層麵尚未論及,闡述也不夠充分,且他所關注的新儒傢文化能否視為南宋的整體文化形態,並開啓瞭中國轉嚮內在之路,仍然需要討論。另外,此書寫作結構上確實有點早泄哈。
评分“內在”在這裏指的是新儒傢學者的修身,自省,修煉內心小宇宙,最後緻力於在內部撓專製體係的癢,並逐漸構成纔德,政教間的對立混閤體。論述體係可以說有那麼點微言大義的效果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