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躺在你的臂弯,你问我,希望自己身处哪个历史时刻。我会说,巴黎,科莱特去世的那个星期……巴黎,一九五四年八月三日。几天后,在为她举行的国葬上,一千枝百合将摆在她墓前,我愿置身其中,走过那条林荫道,两边是湿漉漉的柠檬树,然后驻足在巴黎皇宫她住的二楼公寓楼下。如科莱特这样的故人,他们的故事充盈我心。她是一位作家,曾评价自己唯一的优点是自我怀疑。
尼采说,“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一个事件的原貌,永无终结。库珀的故事和我妹妹的人生版图,永远令我魂萦梦牵。午夜过后,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我提起话筒,幻想他们可能突然出现。我期待听到库珀的声音,或是克莱尔自报姓名前的深呼吸。
因为我已把自己和过去的那个“我”剥离开来,不再是那个和他们在一起的我。那时,我的名字叫安娜。
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1943-)出生于斯里兰卡,十一岁时随母亲移居英国,十九岁移居加拿大,并在那里接受教育。他出版过五本小说、一本回忆录、一本关于电影的非虚构作品和几部诗集。他于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小说《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荣获布克奖,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二〇〇〇年出版的小说《菩萨凝视的岛屿》(Anil’s Ghost)获吉尔奖和美第奇奖。二〇〇七年出版小说《遥望》(Divisadero),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他现居多伦多。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封面与Knopf出版《Divisadero》的封面一模一样。第一遍读完的时候,我总以为应该用它的西班牙语之意——“分裂”,后来再读,却又开始认同他借安娜之口的另外一个解释——安娜居住过的旧金山一个街道的名字,叫做《遥望》。当一束光照在封面上那“蓝色”的桌子...
评分天气太冷,消减了人心的热度。窗外,月亮试图证明夜空的厚度,兀自苍白的圆着。 因为一根Sata数据线光荣罢工,剩下一块硬盘独力支撑的电脑里,保存的唱片只有寥寥三四十张,于是莫名点开了Ólafur Arnalds的《...and they have escaped the weight of darkness》——身边的空...
评分好处就不说了,和《英国病人》比起来这部好处不明显,坏处比较多(说实话我也只看过作者这两部)。这里单说问题。 笔力弱,各方面都很散,缺乏一以贯之的整体性。所以我不是被吸引着读下去的而是强迫自己看完的。经常看一会想弃了,又对自己说,耐心点,可能都是铺垫,说不定...
评分《遥望》是这样一本书,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长篇小说,或是看成若干共享人物和背景的短篇集。叙述的破碎使阅读过程更像一场拼图游戏,你在字里行间邂逅这一块碎片,忽而照见过往,接着又返回此刻,继续观望发生在主人公们生活中的辗转和偶然。 故事分为三个部分,作为读者,...
评分翻译倒是挺不错的
评分那种分裂感对于我而言是致命的迷人,在对往事的追溯和自我意识极端的渴求之间存在的两级,保留了“遥望”的可能性和近乎永恒的回声。
评分一本结构看似离析跳跃实则精妙无比的小说,扑朔的情节以及细腻诗意的描写为这本书增加了很多阅读的乐趣。divisadero,无论理解为分裂或者遥望,总会产生一些心理或视觉上的错识,而这种错正是这个一言难尽的故事的一个核心所在。除此之外,这本容纳了不下三个家庭出现了至少五六组人物关系的书更是完美托出了一个与离合、距离、宿命等元素密不可分的故事。“彼此陌生的他俩试图在异乡求生,认识到任何一样拥有的东西,都有可能被夺走。在这个铁石心肠的世上,剩下的人生里,除了彼此相依为命,没有什么是可靠的”,“一段往事的原貌,永无终结”。
评分这两年内读过的作家中,在行文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位:Angela Carter,Truman Capote和Michael Ondaatje。如果说Carter是一种巴洛克式的华美,Capote是一种带着丝丝寒意的诡丽,Ondaatje就是一种惆怅的诗意。但给五星并不为此书的文笔。这本书让我终于正视一个事实:我们讲故事,有时并不是为了让他人听到,或许从来就不是为了让他人听到。我们讲故事,只是想让自己得到救赎,只是想让那些和我们相似的人们划出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唯有这样,我们才最终得以与记忆中的自己和解。
评分不好看。英国病人的欲言又止和“叙述”是一种和时间、空间、人物都相契合的必然,但是遥望的主题扎根在最日常中,应该走的再深一点。叙述者的转换和视角,从“我们”到“安娜”,非常突兀,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