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一贯把《新青年》标记为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然而鲁迅在《热风·题记》中却说,“新文化运动”是讥嘲《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随后“反套”到《新青年》身上。本书从名与实的缝隙切入,追问“新文化运动”一词何时出现,是谁的发明?又如何被“反套”在《新青年》身上?“五四”与“新文化”是如何被“焊接”在一起的?从而重审文学革命、“五四”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历史逻辑。
本书采取的研究策略,不是用“另一个”起点来对抗原有的起源神话。“另起”是动态的过程,新文化、新文学的“起点”本是复数的。每个事后追认的“起点”都对应着一种运动方案、一种历史评判及一种文化远景。
新文化运动作为“起点”的标志性意义,从长时段看,终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变革上。“五四”文学革命,亦可视作一场漫长的读写革命。从不同角度探讨汉字存废及阅读方式、书写习惯的变化,未尝不是松动“起点”的另一种方式。
重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史,困难之处还不在于历史场景的还原。时至今日,我们完全有能力寻觅更多的历史细节,把故事讲得无比繁复。真正的困难恰在于胡适所谓的“价值重估”,如何回应中国当下的思想氛围,重新检讨五四一代的立场。
“五四”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基石。长期以来这块奠基石过于稳固,以致我们忽略了它的存在。当“五四”的历史地位逐渐松动,变成一块“滚石”时,既给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而在危机中或也蕴含着自我更新的生机。
袁一丹,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及近代思想史研究。近期研究课题包括:1.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史;2.抗战时期沦陷区研究;3.北京都市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华文史论丛》《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学术随笔集《此时怀抱向谁开》(六合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 王豪 2022-05-04 10:25 来源:澎湃新闻 2022年4月1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读书会联合举办“跨学科视野下的新文化运动”工作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袁一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
评分二月廿六日夜,阅讫《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买到一版一印的呢,运气不错。 鲁迅《热风 • 题记》中那段话(见图2)我之前就看过,作者用了这段话作为一个引子,书中章节此前都曾单篇发表过,所以这本书可目为论文集,各章相对独立,所以正如作者自供,缺乏结构性的分析框架,...
评分鲁迅曾在《热风·题记》中追忆“五四”后的情形:“那时革新运动,表面上却颇有些成功,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在先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这也就是后来又将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
评分《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袁一丹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10 页数: 316 学过现代文学的孩子都知道,这个学科号称有两大泥潭。周氏兄弟是一个,另一个当然是“五四”——袁一丹的说法是“一个中心”(五四运动),两个“基本点”(周氏兄弟),意思是一样。 我也是从五四...
评分二月廿六日夜,阅讫《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买到一版一印的呢,运气不错。 鲁迅《热风 • 题记》中那段话(见图2)我之前就看过,作者用了这段话作为一个引子,书中章节此前都曾单篇发表过,所以这本书可目为论文集,各章相对独立,所以正如作者自供,缺乏结构性的分析框架,...
袁的文字是我一向很喜欢的那种,柔风细雨,却绵里藏针。无论是改名的刘半农还是杂志上的交换广告、阑尾般的《去国集》,“另起”所探讨的实际是新文化系统里被压抑的一面,正是通过这一压抑过程,新文化的边界方才更加清晰,内涵更为明确。不过话说回来,解构的目的应当是重构,袁从不同角度试图撬开原有叙事,但目前所见总感觉还是在补充元叙事。也许还需要找寻更重要的支点才可以由线及面,找到准确的“另起”方法吧。(我也不咋懂,瞎说的)
评分打开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视野
评分论文集。选读第一、三、四、五、八、九章,都很精彩。偶尔能读出乃师的感觉,实话实说凭我对陈平原的感觉,不见得全是好事啊。
评分最喜欢地方新政、交换广告和新可读性三处/篇;以及读完感觉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再摸一些1910年代的讽刺漫画
评分事件的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