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县如何借助士绅的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节。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有关听讼 的记载透露了州县官在审案时的种种考量,使今人得以了解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有关州县催征的记述,有不少清代赋税研究者尚未充分注意的事实。对官员交往、馈送、收支的记述,构成了一个个关于晚清官场“无官不贪”的生动而可信的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信息丰富,众多鲜活材料刷新了人们以往对晚清“基层治理”的认知。由于日记的私密史料性质,对其耙梳可见晚清地方政治的实在肌理,而非写在典章制度里的“纸上政治”。书中对官场各色人物均有描摹;亦写出地方官的种种公务——如在“刑侦”技术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审命案,在不知纳皇粮为天经地义之事的地方收皇粮,协同地方士绅士完成有限的“城市公共服务”等;对广东的民生礼俗、岁时节令也有勾勒。对研究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的学者,对于对近现代历史感兴趣的知识大众,本书都有阅读价值。
【一句话推荐】
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州县官杜凤治笔下的官场百态。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等职务。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孙中山研究、辛亥革命革命研究、近代商人、晚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等。著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合著),参 加《孙中山年谱长编》、《孙中山全集》等书的编纂,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
下定决心阅读本书是因为答应了要做一个读书分享。深觉自己对经典把握不足,便将目光投向近期新书——《晚清官场镜像》。因为有学界不少大佬的背书,我毫不怀疑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大部头作品。近两周的时间匆匆读完,其中细节尚未完全消化,但事不待人,只能督促自己尽快写一个...
评分无论是从近现代中华文明重塑的视角,还是研究中国社会的转型,广东都是一块绕不开的区域,但长期以来,对广东社会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有关近现代广东发展的著作也难得一见。在这个意义上,邱捷撰写的《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与《晚清民国初年 广东的士绅与商人》就显得...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有点枯燥,有些地方啰嗦,整体又有些散乱。但是,这真是一本好书。这才是真实的官场。 基层官是一个政权范围最大的群体,也是政府的基础。真实的官场不仅仅是王侯将相,朝堂里的血雨腥风,官场也是基层琐碎里,处理各种关系。 在这本书中,想要当好一个基层官,...
评分非常有趣,相当精彩。尽管因直叙多而寡于问题意识,导致其行文有平淡之嫌,但《杜凤治日记》丰富的内容和邱捷老师浅易的表达让本书非常好读,即使是我这样对晚清官制和人物了解很少的人来说,也少有晦涩难懂之感,令人赞叹。档案文书是基层研究的制度根基,但对时人来说,现实...
评分下定决心阅读本书是因为答应了要做一个读书分享。深觉自己对经典把握不足,便将目光投向近期新书——《晚清官场镜像》。因为有学界不少大佬的背书,我毫不怀疑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大部头作品。近两周的时间匆匆读完,其中细节尚未完全消化,但事不待人,只能督促自己尽快写一个...
#诉源治理、多元调解、合理摘采当事人意见,简化案情,适当放宽审理进度,耐心等待案情变化,均衡保护利益,不产生裁判者需要负责的情况,依法严厉打击虚假诉讼,摊手用好民诉解释第九十条。
评分中山大学收藏的一部晚清朝州县官日记,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老先生批阅20载,将这部百万字笔记整理出梗概,日记距离现在150前,1860-1880年中国官场详录,想当时欧洲正值双元革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而此时的中国依然处于农业社会,从这部书里,可以读出农业社会强烈内卷的无奈,归根结底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低下,政府财政只能土里刨食,各级官员的俸禄已经压低到必须腐败的地步,官员主要任务是征收地税钱粮,还是处处捉襟见肘,武装力量装备落后,财政入不敷出。另外为官之道主要是搞关系,官位僧多粥少,天下读书人就进入残酷的内卷。本书不是日记原件译注,只是梗概,现在读起来,感觉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惯性,官场内卷和科举烙印还是积重难返,有识之士还是尽量跳出泥潭,广阔商业世界才是星辰大海。
评分传主五十三以乙榜捐纳得小县,十数年宦粤经历,半生浮沉,堪为能吏,对官场知之甚多、感慨极深,其中险恶、无定、鄙陋、如戏、如抢、如夺等种种,正如官场众生相一章所道,场中无人不把编织、维护、扩大、巩固和利用自己的官场关系网视作要务而不敢丝毫疏忽。然而官场关系网又存在很大变数,上司和靠山的升降沉浮、调动退亡,场中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命运不可捉摸。不过官场虽苦,却前赴后继,看不破、跳不出、逃不掉。#经世丛抄
评分在读《晚清官场镜像》之前,看过另外一本同样以杜凤治日记为基础写的《清代县级政权控制乡村的具体考察》,相比之下,张著是拿日记内容去套制度史研究需要的条条框框,而邱著尽可能地把日记中有意思、不常见的材料呈现出来,这就使得邱著比张著生动许多。从邱著可以看到晚清官场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切法律、制度都可有可无,官员行政、判案、升迁全在平衡人情和利益。从明面上的法规条文,乃至档案文书,完全无法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态。
评分杜凤治年过半百才踏入仕途,不过十余年便告老还乡。他是个州县官吏,在晚清的官僚体系中处于基层,仕途既无赫赫声誉,也无大过大非。然而他的日记,却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一个地方基层社会运作的活体样本。本书作者邱捷,通过对这部一个半世纪前官场中人的私人日记的解读,展现了晚清官场与地方社会治理的众生相。在近代变革的潮流中,像杜凤治这样的老于官场世故的庸吏,反而成了这架巨大官僚机器不合时却合适的螺丝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