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对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化成一场制宪权的争夺。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帝国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巩固君权,且未能保住君位。
彭剑,1975年生,湖南宁乡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以辛亥前后史事为学术专攻,尤致力于清朝季年的宪政,已出版《清季宪政大辩论》、《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等专著。
文章来源:《读书》2022年第4期 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进程中,晚清遵循的是西欧国家所经历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来自列强持续的战争威胁下,近代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早期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初具雏形的军事—财政国家。到了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现...
评分文章来源:《读书》2022年第4期 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进程中,晚清遵循的是西欧国家所经历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来自列强持续的战争威胁下,近代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早期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初具雏形的军事—财政国家。到了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现...
评分文章来源:《读书》2022年第4期 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进程中,晚清遵循的是西欧国家所经历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来自列强持续的战争威胁下,近代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早期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初具雏形的军事—财政国家。到了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现...
评分文章来源:《读书》2022年第4期 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进程中,晚清遵循的是西欧国家所经历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来自列强持续的战争威胁下,近代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早期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初具雏形的军事—财政国家。到了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现...
评分文章来源:《读书》2022年第4期 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进程中,晚清遵循的是西欧国家所经历的自上而下的建构路径。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来自列强持续的战争威胁下,近代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早期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初具雏形的军事—财政国家。到了清末新政时期,中国的现...
如作者自言,这是一本述多于论的著作,在可读性与学术性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对载泽考察日记,达寿奏折,以及汪荣宝日记等重要材料的梳理,有力表明了清廷对于“宪法”功能的认知(巩固皇权),以及计划如何实现这种功能(钦定宪法),并生动展示了其他政治力量如何在这一问题上与清廷对抗。这种问题意识或许表明史学界对于预备立宪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渐突破既往的模式——即面面俱到的梳理,或对于某些特定问题,如出洋考察、责任内阁、国会请愿,弹劾军机等的关注,而逐渐转向宪法功能,立宪模式等更具理论性的讨论。作者在文末回到了清末立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大清学不了日本?作者的基本解释是,日本对于宪法功能的认识是变态的,不符合宪法原理。这一点恰恰值得宪法学者关注与思考。
评分很不错的书,清廷制鲜以模仿日本为要(因日采取先立鲜法后召国会,虚君舔黄在立鲜后权力不降而升),由清廷秘密制定规则再开国会,可以扩君权而限皿权。没想到武昌兵变一改为由资证院绅士协定制鲜,而滦州兵变军人迫使资证院协定又改为民定鲜章,清廷遂亡,也开了民初军人干政的通例,这也是后进国家转型的惯例
评分彭老师十余年研究xz史之成果,关注的问题是清季制宪从钦定到协定再到民定这一转变过程;全书以《汪荣宝日记》和资政院全宗档案为基础,从清廷制宪者的角度将清末制宪(狭义)历程娓娓道来,并对相关细节问题进行考证(其中亦不乏彭老师对此前《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的反思),附录总结了作者在研读《汪荣宝日记》的过程中梳理出的一些与《大清帝国宪法草案》相关的识别点,为继续“寻找《大清帝国宪法》”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本书认为清廷钦定宪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巩固君权”的本意违背了立宪的基本原则(即限制君权),日本的例子并不具有典型性,更不适合大清效仿。最后,本书关于朝野围绕制宪权的博弈问题似可做进一步的扩展讨论。在一个连xz两个字都发不出的大环境下,彭老师能够坚守初心,十余年如一日耕耘xz史研究,令人敬佩!
评分李泽厚说,人文学科的基础是史学,此书当之。
评分填补了一段历史史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