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王朝时期户籍赋役制度在地方社会实施过程入手,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作者认为,户籍制度是中国王朝时期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明清时期的里甲制由以人丁事产构成的家庭为核心衍变为以田地赋税为核心的户籍系统,建立在一条鞭法下财政白银化和赋税定额化基础上的这一深刻转变,同地方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过程互动,从而确立起一种新的“国家—社会”体制。
刘志伟,1955年生于广东省韶关市,198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外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多所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论著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1983年起一直在中山大学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教学与研究。
对于非本领域的我而言,·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还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一本好的著作,往往永垂不朽的,还是提供了一种怎样的方法。 就本书而言,内容实则相当精炼,就讲述了明末清初发生的赋役制度改革。全文紧扣此主题,对广东地区这一制度的沿革透彻阐述。这种研究应当就是一种大...
评分一、内容概要 本书以广东为考察对象,详细介绍了从明代到清代前期的户籍制度、赋役制度的实施和演变,试图以此为视角,观察明清时期的官民关系(即本书题目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户籍制度是历来统治者为了控制人民、剥削财物而制定的,为此,统治者也给有户籍的人...
评分提到明代里甲制度与赋役制度,对于明史爱好者来说几乎是耳熟能详,这是明史的基本知识,在一般大学课本中也是常考的重点之重点。但是,明朝是一个既高度整合化又分散化的以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帝制农商社会,在广袤的帝国境内既有南北差异又有东西差异,各个不同的人文...
评分一、内容概要 本书以广东为考察对象,详细介绍了从明代到清代前期的户籍制度、赋役制度的实施和演变,试图以此为视角,观察明清时期的官民关系(即本书题目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户籍制度是历来统治者为了控制人民、剥削财物而制定的,为此,统治者也给有户籍的人...
评分对于非本领域的我而言,·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还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一本好的著作,往往永垂不朽的,还是提供了一种怎样的方法。 就本书而言,内容实则相当精炼,就讲述了明末清初发生的赋役制度改革。全文紧扣此主题,对广东地区这一制度的沿革透彻阐述。这种研究应当就是一种大...
翻看绪论,很清晰。 记得有位老师推荐过,但恐怕短时间内都看不进去如此精细的研究,索性标记。 制度演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过程,区域社会制度史,名词内涵外延的演变,制度运行的实态。
评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官僚及官僚体制墨守成规、敷衍塞责、贪得无厌的天性,既给生活于其下的百姓带来了深重苦难,也给后世的历史学者带来了解读史料的风险——不同时代的史料沿用同一套名词,看上去仍维持着同一种制度,实际上名词的含义和制度的性质都已经发生变化,为此就需要研究者深入制度运行的实态,探索变化发生的原因。
评分系统考察了明清时期赋役制度如何从下至上从丁最终演变为田的变化。明初里甲制度致力于将所有民众编入户籍,但由于负担繁重而主动逃脱户籍。嘉靖年间的改革以定额赋税为中心,合并部分赋役项目,以白银为主要支付手段,按户派征改为按丁粮征银,为一条鞭法铺平道路。明后期到清前期,丁税转变为地税,逐渐实行“丁随粮办”,自下而上推动变革。图甲制度与社会现实交织,不是一种社会组织系统,仅仅是承担纳税责任而已。这种自发地从下而上的变革与从上而下的政府理想化强制措施的互动可以拉长到整个中国历史的脉络之中来观察。
评分一条鞭法与国家-宗族控制的研究,有时间把郑的那本福建宗族的一起看完
评分我已经确定,这辈子不会碰经济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