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因何解体,“大革命”如何酝酿
☆一场带有自毁意味的新政,一次悄然催生革命的改革
☆罗志田教授重磅新著重释“辛亥巨变”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是对“辛亥巨变”的重新阐释。
严复曾言:“革命之世,不必皆暴君。” 辛亥革命这一“五千 年之大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然而旧制度崩溃之迅猛,大革命兴起之骤然,出乎当时人的预想,也为后来者所深思。当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之时,革命却能较为轻易地速成,那么“改革”与“革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关系?
本书的设问方式,与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或可视为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但晚清政治结构要比18世纪末的法国远为复杂,也蕴含了更多中国自身的政治命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和理解。在这一点上,本书对这一历史转折点的深入阐释,或也给今天带来了启迪。
【内容简介】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自毁”的意味,并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和《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等。
余英时先生曾指出,中国历史的特色之一是“缺乏里程碑式的变化”(《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二十世纪则不同。这是一个巨变时期,变动无所不在,场面恢宏而深及根柢。“革命”也因此成为描述和理解这段历史的核心语汇——尽管在这段时间,革命的意义和标准也不断改动...
评分装帧设计:这本书是2021年八月定稿的,非常新。商务印书馆出品的学术系列书籍质量没话说,纸质很好、封面设计也很棒。 目录:设置的很棒,每一部分内容层层递进,上下章都有大概的衔接,这点对读者特别友好。 ————————————— 书评 小记《革命的形成》——8.8分 我...
评分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著有《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和《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等。其新著《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
评分余英时先生曾指出,中国历史的特色之一是“缺乏里程碑式的变化”(《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二十世纪则不同。这是一个巨变时期,变动无所不在,场面恢宏而深及根柢。“革命”也因此成为描述和理解这段历史的核心语汇——尽管在这段时间,革命的意义和标准也不断改动...
“最具根本性的结构性紧张在于,一个向以‘无恒产’为宗旨之‘国’,忽然要完成退虏送穷的紧迫任务。一旦中央政府选择了富强这一目标,就不能不在政治伦理和统治模式上做出结构性的改变。 ”
评分向大政府转变遭遇悖论,而又加自上而下固有的困境,无法以自身证明正当性,于是另一条道路便越来越合理。但合理背后呢?
评分西潮带来的认知变动让改革变得不进行,改革的诸多不顺让革命不得不“革命”,而“革命”又让过后的事变得激进。事情的成在于急,失败又在于太急。
评分薄薄一册,很多观点倒是颇有启发性。进入20世纪后,因为历史和现实中不可解的矛盾,清廷能够续命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立宪而死,反倒给了它一个体面的死法。
评分一个讨论新政时期政治思想-哲学的小册子,总体来说算是罗大师观点的大拼盘,主要观点都能在本书读到。其中的“道统”问题感觉切中要害而又欲言又止,世风日下,曰,不可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