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最后关头”

走向“最后关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美]柯博文
出品人:
页数:451
译者:马俊亚
出版时间:2021-8-15
价格:9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13102202
丛书系列:好望角书系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冷战
  • 苏联解体
  • 戈尔巴乔夫
  • 改革
  • 危机
  • 国际关系
  • 20世纪
  • 苏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对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升降分合,进行了相当细致独到的分析。

日本的威胁、进攻和各种无理的经济要求给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也引起了民众的愤慨。但蒋介石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面对日本的挑衅,多次作出让步,因为其首要目标是与国内竞争对手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蒋的政策在国民党内部造成紧张局势,政府内外其他主要领导人纷纷提出替代方案。随着日本军事扩张的不断加剧,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力的中央政府,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历史出口。概言之,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行为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民众觉醒和团结,最后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一致抗日。作者提出,中国开启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之路,其建筑师是毛泽东,而非蒋介石。而30年代因日本入侵所形成的权力结构,也恰好成为蒋介石留给毛泽东的政治遗产。

作者简介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历史学博士,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历史学系教授。著有《上海资本家与国民政府:1927—1937》《日本新秩序下的中国资本家:1937—1945年被占领的下长江》等。

目录信息

前言 / 001
第一章 满洲、上海和不抵抗 / 010
不抵抗的背景: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1927—1931) / 016
中国军事和政治的联合(1927—1931) / 025
对不抵抗的挑战 / 029
“一•二八事变” / 036
“一•二八事变”的遗产 / 046
第二章 “攘外必先安内”及其政策的反对者 / 052
政府内部的政治困境 / 055
东北的抵抗 / 064
南京与抵制日货运动 / 068
民众对不抵抗的反应 / 071
邹韬奋与《生活》周刊 / 075
第三章 华北的新危机:山海关、热河和《塘沽协定》 / 084
对热河危机的反应 / 091
长城抗战 / 095
黄郛与《塘沽协定》 / 099
对《塘沽协定》的反应 / 106
第四章 《塘沽协定》与中国政治 / 112
冯玉祥与民众抗日同盟军 / 114
日本问题与南方政治 / 122
塘沽与南京政权的政治结构 / 127
第五章 1934年南京的妥协政策 / 139
天羽主义 / 143
关税和贸易问题 / 151
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 / 155
“攘外必先安内”的重申 / 163
第六章 敌乎?友乎? / 170
中日亲善? / 175
关东军反对和平举措 / 182
《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 / 189
《新生》事件 / 200
危机的后果 / 207
蓝衣社在华北 / 211
第七章 直到和平无望 / 225
南京的政治骚乱 / 236
中日经济提携 / 243
1935年11—12月的自治危机 / 248
和平内阁 / 258
第八章 群众的抵抗浪潮 / 263
邹韬奋与全国救亡运动 / 269
日本的强硬态度 / 276
日本支持下的华北走私 / 282
国民党政治与抵抗问题(1936) / 287
一连串的事件 / 293
绥远事件 / 301
第九章 走向冲突——西安及其之外 / 310
西安事变 / 318
西安:没有回答的问题 / 326
日本与西安事变 / 334
战争 / 343
结论 / 346
注释 / 352
征引文献 / 419
人名译名对照表 / 444
译后记 / 450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开始以为是从外国人视角看抗日战争的书,看后才知道是讲1927-1937年抗战前中国国内政治势力如何相互倾轧,让日本人步步进逼,最后被迫“团结”抗战的来龙去脉。有很多历史细节是教科书没有触及的,对于客观了解抗日战争前国共斗争、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南京政府与地方军阀之间错...  

评分

在经典港片《英雄本色》系列第三部结尾,周润发抱着垂死的梅艳芳,坐着直升机飞离混乱的机场。故事发生于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处于内战期的越南西贡,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乱世中的无力感:哪怕再英勇无畏的江湖大哥,处于这样的时代也无可奈何。那时我很年轻,对这个世界充满...  

评分

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就是填补了我1931到1 937这段历史的空白…初高中历史书上,以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斗争为主题,日本逐步侵华反而放在从属地位。《走向最后关头》详细叙述了这六年的历史…读完之后,总有点日本人有战术无战略的感觉,中国方面,蒋中正一直都有明确的攘外安内计划…...

用户评价

评分

置身事外的视角还是隔了一层 蒋确实不是天选之子

评分

三十年前的旧作,历述日本从“满洲事变”至“华北自治”的步步威胁,及国民政府平衡“攘外”(利用民族主义统合政治)与“安内”(瓦解党内外敌对势力)的进退失据。虽然“日本问题促成了更加伟大的民族团结”,但蒋对蓬勃生长的“民意”,始终抱以怀疑与漠视,他对民族国家建构的考量,自然被视为奴颜屈膝的表征。新版的译后记中,马老师以“聊掩井蛙之陋”自谦,对熟悉领域之外的尝试,令人十分感佩。而我在阅读时,面对天羽主义、广田三原则等一知半解的概念,确有真切的井蛙之叹!要补的功课太多太多。

评分

我再編輯一次評論,不要再刪除評論了! 由於日本軍國主義高度反共,所以聯共(變相等於聯蘇)和抗日成為捆綁在一起的事情,即使沒有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統一戰線在日本人的戰爭態勢下也依舊能夠實現. 西安事變只是插曲!

评分

本书主要是写西安事变到日本第一次踏上中国领土之间蒋介石作为当时国民党领袖的政策,以及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后面的故事,看完整本书我的感觉蒋大概适合做割据一方的军阀,但不适合做一国之主,他在初期进行围剿想要统一,的确在当时,可能是对的,在后期着了魔的继续推行,啥都可以不要,但是日本咄咄逼人,想迅速实现以亚洲为跳板的梦想,随着日本继续吞噬领土,国内反日情绪高涨,蒋依然想和日本进行周旋,借助日本军事实力消灭对家势力,期间也失去人心,不得不说这步棋伤敌800,自损4000,虽然期间很多蒋的对家势力被日君打败,但期间国人的反日情绪高涨,导致政策的失败,最后逼蒋抗日,反倒我觉得西安事变是给蒋一个台阶,因为他不惜签订合约也要去安内,而全国上下却都在反日。

评分

不清楚再版的时候究竟删了什么。想想也可能很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