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振鹤
出品人:
页数:428
译者:
出版时间:2014-5
价格: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2177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地理
  • 周振鹤
  • 历史
  •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 制度史
  • 历史地理学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行政史
  • 地方行政
  • 行政制度
  • 历史学
  • 政治学
  • 中国历史
  • 地方治理
  • 官僚制度
  • 制度史
  • 公共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本有关地方行政制度概论性质的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两翼)变迁的全过程,并从各个视角概括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特点,界定了许多前人未曾涉及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变迁的各方面因素,总结了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规律、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及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使读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规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

周振鹤,1941年生,福建厦门人。1958年入厦门大学矿冶系,196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矿业系,1978年至1983年复旦大学地理研究所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生。1981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历史学会理事等。并任《历史地理》主编,《九州学林》编委等。曾任日本茨城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客座教授。著有《西汉政区地理》、《方言与中国文化》(合作)、《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等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信息

绪言
楔子
第一章 从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
第一节 对地方行政制度起源的误会
第二节 县制的起源
第三节 郡制的由来
第四节 战国时期的郡县制
第二章 两度回光返照——郡县制的“封建”变形
第一节 汉代部分封建制的恢复
第二节 西晋封建的失误
附说:封建与分封的异同
第三章 两千年三循环——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层级的增减
第一节 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
第二节 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
第三节 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县二级制的简化
第四节 层级变迁规律的探讨
第四章 体国经野之道——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行政区划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
第三节 隋唐时期行政区划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行政区划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划
第五章 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历代地方行政组织沿革
第一节 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三节 隋唐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四节 辽宋金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五节 元明清时期地方行政组织
第六节 地方行政组织变迁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 量地制邑、度地居民——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
第一节 政区幅员的尺度
第二节 “百里之县”幅员的相对稳定
第三节 “千里之郡”幅员的缩小倾向
第四节 “万里之州”幅员的起伏变化
第五节 行政区划幅员变迁的特点
第七章 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
第一节 政区边界的概念
第二节 山川形便原则的运用
第三节 犬牙相人原则的萌芽与发展
第四节 犬牙相人原则的极端化及肥瘠搭配原则
第五节 建置管理方面的犬牙相制
第八章 外重内轻还是内重外轻?——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政治因素
第一节 内外轻重的转换
第二节 政治主导原则
第九章 遥领、虚封与侨置——虚幻畸形的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遥领与虚封制度
第二节 侨州郡县
第三节 畸形的双头州郡
第十章 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分布的变迁
第一节 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
第二节 古代经济重心从北到南的转移
第三节 南方和北方政区分布密度的逆转
第四节 东南地区经济发展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第五节 移民和政区置废与分布的关系
第六节 交通路线与政区分布的关系
第七节 非经济因素对政区分布的影响
第十一章 赤、畿、望、紧、上、中、下——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的等第变化
第一节 县级政区的等第
第二节 统县政区和高层政区的分等
第三节 政区分等的意义和作用
第十二章 都尉、都督、都护府和都司卫所——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两汉魏晋的都尉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之都督区、总管区与行台区
第三节 汉唐的都护府
第四节 北魏的镇戍
第五节 明代的都司卫所
附说:宋代的军
第六节 军事因素对于行政区划的影响
第十三章 道、左郡和土司——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行政制度
第一节 秦汉的道和初郡
第二节 南朝的宁蛮府、左郡左县和俚郡僚郡
第三节 魏晋十六国与北朝的诸部护军和部落酋长制
第四节 唐宋羁縻州郡与明代羁縻都卫
第五节 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第六节 清代边区的特别行政制度
第十四章 六六三十六——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地方行政建置和数的关系
第二节 地方行政建置与宗教的关系
第三节 行政区与文化区的契合
余论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第二节 现状的分析
第三节 将来的展望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最近的一个小尝试,看完书之后做一个简单的问题列表 方便梳理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也可以跟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增进沟通交流 1.正式的行政区划出现于哪个朝代? 2.汉、唐、宋、元、明、清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名称为? 3.郡出现于哪个朝代,消亡于哪个朝代? 4.州出现于哪个朝代...  

评分

不能说是细读吧,因为此书里面探讨的问题大致都有所了解,所以只是浮光掠影地翻阅,希望能看到一些亮点,结果觉得挺平庸,没什么亮点。基本上周振鹤讲过的前人都讲过,即便一些细节前人没讲过,周此前的论文也讲过(或者谈论过),此书不过是搬过来而已,比如对先秦县制起源的...  

评分

清代“统部”考 清代方有“统部”之名,查秦汉以降乃至元明,各地理志书及一统志者均无“统部”一说。该词因在大清一统志中出现而引起时人注意,从而所有使用与流传,其间亦有争论与流变。 在和版《大清一统志》的凡例中并无对“统部”的解释和说明,而对之的说明出现在纪昀等...

评分

清代“统部”考 清代方有“统部”之名,查秦汉以降乃至元明,各地理志书及一统志者均无“统部”一说。该词因在大清一统志中出现而引起时人注意,从而所有使用与流传,其间亦有争论与流变。 在和版《大清一统志》的凡例中并无对“统部”的解释和说明,而对之的说明出现在纪昀等...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体国经野之道》出新版改了这个名字。。。

评分

余论很敢想

评分

跳读

评分

以《体国经野之道》为蓝本,则是书可称之为增删修订。其中,新加入第四章“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与第五章“历代地方行政组织沿革”,二者并可视作一个简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史,加入第九章“遥领、虚封与侨置”,第十四章“道、左郡和土司”,而删去“行政区划吴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可见十数年来学术风气之转移。其余诸章也多有调整,承继不变的正可凸显作者成就之宏富。

评分

太赞了!看到楔子就震撼到了!又是一次颠覆的认知。秦始皇的功绩真是开天辟地,以另一种方式“秦”千世万世。楔子要点:1.定帝号—皇权专制的成立,2.郡县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郡县制的定立(看《万古江河》的时候就知晓了春秋时就有了县制萌芽。西周、秦这些我原先看不下去的史,都有着定乾坤,把我们后世的思维、行为定下来的重要啊!)太重要了,想一想如果那个时候秦始皇一抖同意了延续分封制(本来一直历代都直接沿用前代,很少有后来直接根本上改了前朝制度的),要是李斯没提出“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突然第一次深刻的理解了秦这个“一统”的含义、重要性!),那后来的发展就全变了。最后的时候提到,两个大变革,一是封建改为郡县,二是专制改而共和。(连对共和的理解,对之前看的《走向共和》一下理解就深了、具象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