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年度力作,耶鲁大学推荐必读。
缺爱的人的典型表现:
1. 做事前,会想别人的反应,做事时,会主动迎合他人的期待;
2.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可能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但不会表现出来;
3. 希望自己得到认同和存在感;
4. 不懂得拒绝。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指出我们没有安全感、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的原因,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下去。
[法] 罗伯特.纳伯格 (Robert Neuburger)
法国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家庭治疗师,目前在巴黎和瑞士执业。
我觉得这个书名翻译得很不好,以致简直让人不好意思推荐。用Google翻译了旁边的原书名,实际上是《存在:最亲密、最脆弱的情感》。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人的存在感。 这本书虽然有的地方的逻辑难以使我信服,但是也确实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以前试图活在一个自己构建的乌托邦,但是我...
评分 评分本来是奔着《爱的艺术》去的,首页被推送了这本书,中文名叫《缺爱》,看了简介貌不犹豫的买下了。 看完了只能说《缺爱》的书名加上这个简介完全是营销的鸡汤~~~ 所以我还是想把这本书名换成翻译《存在:最亲密、最脆弱的情感》。 与其说是一本内心指导的书籍,但不如说整本书...
评分读了《缺爱》,深深剖析深深思考。 开始以为是鸡汤,后来发现是心理学,再读感觉是社会学,读完明白,这是一本整体阐述我我们人类个体如何在世间让自己的灵魂存活及获取幸福感的方法理论。 本书阐述了最重要的核心,每个人的“存在感”需求。 那么首先很多人都说过,很多哲学也...
评分现代社会忙碌之余,很多人想遗世独立。不在乎别人在做什么,也不在乎别人在乎自己在做什么。但存在心理学告诉人们,你的所谓在乎不在乎,不过都因为你与他人不可分割。嫉妒与赞美,从众与小众,都产生于群体社会中。不用反感链接,恰恰是链接满足人的基本精神需求——存在感。...
#读书笔记#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任何人,都同时存在于三个世界。 -第一个,叫周围世界,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你这个人的存在。 -第二个,叫内在世界,也就是你的内在自我。 -第三个世界,叫人际世界,也就是你跟周围人组成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众多身份的集合。而每个身份,又都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所以,构建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存在。 如果所有的联系都被切断,就等于被剥夺了全部存在感。有学者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晚年的自杀,也许是与世界断开了连接。 连接,不是覆盖广度。而是通过创造价值,嵌入到世界的深度。
评分3.5星。书很简单,也不是说缺爱,而是如何构建自己存在的意义。起初我以为这是本简单的心理学辅导书,没想到越往后看,越觉得还挺有意思,大概是因为谈论“存在感”、“人生意义”、“死亡”之类的话题,以及作者一小段一小段随笔式的写法,使得这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具有了“蒙田随笔”式的情调,娓娓道来,谈生论死,虽然缺乏深刻的哲学探讨,也不是真正的蒙田随笔,但其中的一些见解、例证还是可读的。所以加了半星。
评分首先书名把存在翻译成缺爱就有点儿投机倾向,其次作者是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分析了几个患者抑郁症的病情,除此之外就是心理学简单知识科普风格的个人化行文,跟副标题“如何获得安全感blabla”没一毛钱关系。作者并没有指导我们怎么做,只是泛泛谈到:斩断与他人联系光靠自己是无法获得存在感的,吸食致幻剂也是不能获得存在感的。好的吧。
评分关于“激情”的那一节真有如醍醐灌顶 学到了 存在需要自己去建构
评分个人觉得这本书谈起来有点泛泛,无论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的借鉴意义都不太大,不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