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韩炳哲 社会学 哲学 文化研究 西方哲学 2019 德国 思想种种
发表于2024-11-07
透明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当今社会,到处洋溢着“透明”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
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透明”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透明”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所读的第9本韩炳哲,对其观点已有了整体了解,所以在这本书中还是读到他的自我重复。但有些句子还是很喜欢,犀利,甚至是断言式的。我已过多的袒露了自己,包括此时此刻正在此平台发表评论的我,这一切却是出于自愿——当今社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鼓励透明性的力。因为彼此不信任,才想要更多透明。韩炳哲的美学观念我也极欣赏。美所依凭的面纱被掀起,古典的神秘在滑落,“阴翳”的深黯不若鲜明更能被人所欣赏。或许我该默然不语,反而更能保有“自我”。
评分本雅明提出,美的必要条件是遮掩与被遮掩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过于赤裸是不美的。同样,信任不在,人们转向过于透明的政治;距离不存,人们开始过于热切的自我展示,皆是病灶,皆是虚妄。对于柏拉图洞穴之喻的探讨很有意思,操纵幻影的是诗人,洞穴外的阳光是赤裸裸的真理,所以我们到底选择什么?
评分透明社会的形成是对信任的不信任,区块链技术(刚好读到)的出现是加剧这种情况还是缓解呢?比较多重弹旧调,一章《色情社会》之前看过,再读受益最大还是此章。罗兰·巴特的“研点/刺点”概念联系到电影影像是没有刺点的图像——对此引发了对沉思电影的重新认识,也许沉思电影的静止、缓慢移动长镜头可以接近刺点的产生条件而进入沉思呢?
评分一如既往地篇幅短小,但还是多受启发。想起这两天看到的项飙的访谈,他所感叹的“周边、中间的消失”,与韩炳哲所说的“透明”有点殊途同归。读到这种对当下的新鲜分析还是很令人兴奋的,只是觉得作为社会批评或者大众心理批评的文本是很好的,触及政治权力层面(第一章、最后一章)的时候就感觉不太严谨了,仅从现实来说,“秘密”“信任”等因素的退位是绝对价值退位的伴随,在这种超越性价值几乎不可能再恢复的局面下,透明是对政治权力的重大约束了。(中信寄赠)
评分依然金句颇多韩炳哲,studium目前已有的译法是知点(许绮玲)/意趣(赵克非)/展面(赵毅衡),被译为研点倒是新鲜。“一个人的自主是以他拥有不理解另一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想到塞亚·柏林的“免于交往的自由”。最后的“消费者所获得的表面上的自由不具备任何否定性”在今天倒是应景。#44
肯定社会: 透明社会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人们为了获得肯定性(Positivität),不断消除否定性(Negativität),否定社会让位于肯定社会。因此,透明社会首先就表现为一个肯定社会。肯定社会不仅告别了辩证法,也告别了解释学(Hermeneutik)。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
评分肯定社会: 透明社会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人们为了获得肯定性(Positivität),不断消除否定性(Negativität),否定社会让位于肯定社会。因此,透明社会首先就表现为一个肯定社会。肯定社会不仅告别了辩证法,也告别了解释学(Hermeneutik)。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
评分“映像——感知——理念”这般递进的世界里,那些纯理念结合表象的论述,像是既此又彼又似非此非彼的模糊。 事实上要对信息量全体掌握到确切肯定的完全,首先是无限逼近而无可能达成的任务。自垒城墙将人拒之千里的人比比皆是,再为亲密存在的人际也存在实际难知彼我的透明墙。...
评分肯定社会: 透明社会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人们为了获得肯定性(Positivität),不断消除否定性(Negativität),否定社会让位于肯定社会。因此,透明社会首先就表现为一个肯定社会。肯定社会不仅告别了辩证法,也告别了解释学(Hermeneutik)。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
评分肯定社会: 透明社会是一座同质化的地狱。人们为了获得肯定性(Positivität),不断消除否定性(Negativität),否定社会让位于肯定社会。因此,透明社会首先就表现为一个肯定社会。肯定社会不仅告别了辩证法,也告别了解释学(Hermeneutik)。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
透明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